从《花花草草》中观社会问题(第一版)
听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下面是本台评论时间,请听本次评论员……采写的微小说评论,题目是《从花花草草中观社会问题》下面是详细内容:
今天看了梁有劳先生的一篇微型小说《花花草草》。
讲述了独生女草草的母亲住不惯城市,回到乡下,在“我”送了一只猫之后便将感情注入到它身上。后取名花花,猫也通人性,在最后草草的母亲将要去世时,心里仍想着花花。
熟读小说之后,我第一眼看到是老人的固执,守旧。“女不养狗,男不养猫。”受不了城市的拥堵繁忙,抱怨自己的女儿远嫁。不过当我们细细想来,这似乎是现如今空巢老人的通病,其中以独生子女最为严重。老人不希望自己作“孤魂野鬼”,客死他乡。子女因为工作和距离原因,没法时时回家照顾老人。
不管儿女如何努力,尽量在某些力所能及的地方尽孝,但在老人眼中就是不守孝道,因为对老人而言,最大的孝便是陪伴。所以在一些空巢老人眼中,自家子女甚至不如一只猫一只狗。
而一些空巢老人有了猫和狗,将原本关注在子女身上的爱给了宠物,给它们无尽的溺爱,小说中的花花在发情时,整宿整宿的叫,而小说中的“我”竟然能隔墙听到婶婶磨叨,也突出了猫叫声之大,这对于其他邻居来说,是很不愉快的。
猫狗代替了子女的位置,老人也将应给子女的爱注入到猫狗身上,爱猫狗甚至于超过爱自己的生命,超过爱自己的子女,这不得不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可远在城市中的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能随时陪伴在自己父母身边,对于父母有了一个陪伴的宠物,说不出拒绝的话,甚至于双手赞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谁不想一直是自己父母心中的宝贝呢?
以上是本台评论员采写的《从花花草草中观社会问题》,谢谢大家的收听,请听众朋友们继续关注本台的其他节目,再见。
人与自然应当如何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共生这个话题应当是二十一世纪以来,被讨论最多的话题其一,不管是全球环境变暖,还是南极臭氧层空洞,自然的一切变化都关乎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不禁让我们提出疑问,人与自然应当如何共存。绿色发展战略也是我国所坚持的发展战略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视。 COP15大会开幕式搭载短片《“象”往云南》中给我们展示人与自然共存的美丽画卷。
十六头象,十七个月,一千三百公里,他们全都安然无恙,也没有伤害任何一个人,象群和他们的旅途展现了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谐共生。
万物有灵,不恶意挑逗、惊吓,象群也能以和谐美好的一幕展现给世人,所以如果我们生活中处处去维护,去保护,去爱护,大自然也能向我们展现出祂温和的一面。以树木巩固泥沙,也就没有水道淤泥堆沙,江河改道之说,更没有满天黄沙,空气污浊之言。如果我们破坏森林,砍伐树木,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洪水泥石流频发。怕下雨也怕天晴,进退不得,这就是当自然环境被破坏时带来的恶果。
三北防护林,这项四十多年来的伟大成果,成功让土地荒漠化得到了遏制,减少风沙带来危害的同时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为生物提供了聚居地,更是带来了经济效益,成为了周围民众的财富之源。
心还善良,凡事顺其自然
心怀善良,凡事顺其自然,这是我今天看的闪小说《狗屎运》得出来的结论。
中华上下五千年以来,修身养性,以德为先。品德永远是华夏民族所提倡的东西。在文中我们知道主人公有能力,每一任所长都认可的,不过一直没有升迁,而后他的父亲试图用关系让主人公的“位置”变一变,因为这事被所长所忌讳,于是只能包揽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最终因为心地善良的原因,获得了升迁。
从中我所知道的一件事情,心怀善良,凡事顺其自然,得不到的自然得不到,如果强行为之,反倒偷鸡不成,凡事放平心态,如果有能力有毅力,可以争取的竞争的尽量去争取竞争,如果没有那便顺其自然,到时候也就自然改变。
就像衡水中学校长,动用关系试图让自己的孩子远离高考内卷之地,去到西藏高考,结果大家也有目共睹,高考资格取消,就连自己的校长职位也不保。最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算谋取再多的不义之财,也终究入不了自己的口袋之中,反而要落一个牢狱之身。
与其动用关系,或是动用手中的权,还不如充沛自身,有多大的能力干多大的事儿,有多大的价值体现多大的价值,否则都得不配位,迟早被高处的风刮落,落了个身败名裂,没必要也不至于。
人生要想过的舒坦,顺其自然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