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大方、不卑不亢。
不过说来其实都是扯淡,实际上大多数的学子在这殿试的时候都紧张的要命,而且殿试的时候你也不能有太多话,低着头说完了然后等待圣上如何决断就好了。
寻思到这里一众学子这也慢慢变得更加紧张,心中更加忐忑不安。
举着灯笼,三百人排成长龙,这就往那谨身殿去,此时尚是凌晨,伸手不见五指,一众学子如此走动,也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
今日这次考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这就决定了学子一生的命运。
这话,绝非危言耸听。
古代不讲究个性,也没那么多的机会去给你碰运气,你一个普通老百姓,想要万人敬仰、出人头地,可以说几乎唯一的办法就是科举。
而今天走在皇城里的这一拨人说来都是科举这条路上的佼佼者,但命运同样不是把握在你自己手里的。
皇帝可能因为你的名字听起来粗暴这就随意的改动你的名次,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明代就有很多次,朱棣当初就是因为看错了,将大臣们原本拟定的第一名“孙日恭”看成了孙暴而觉得不喜,这便改二甲第九名的“刑宽”为状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说来也是帝王的一种随意和不负责任。
殿试的名次对考生一生的影响太大了!
若是能得个一甲进士出身,直接可以赐予官职!
而二甲三甲就要朝考,这才酌情赐予些职务,可说科举的名次是这群学子们初入官场的头一张门票,重要非常。
日后学子们仕途是否顺利,一半甚至一大半也看这科举的开头你是否开的好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