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
你也不说先把我们娘几个送回去!
四夫人默默咽下一口气,带着几个孩子姨娘回四房的院子。
***********************
二房的院子还是跟平时一样安静,红彤彤的灯笼也没增添多少喜庆气氛。
二夫人打发几个女孩去陪她们的姨娘,给二老爷喝完药后就回了自己的屋子,留二老爷和顾恪单独说了会话。
不一会,顾恪掀开厚厚的门帘走进二夫人的屋子,“娘,我来陪你守岁。”
二夫人笑得很是舒心,“好啊,我让人在炭盆里放了野栗子和甜薯,一会就能吃了。”
“嘿嘿,儿子好久没吃到烤栗子了。”
二夫人挥退下人,让贴身嬷嬷守着门,和顾恪小声说话。
“二爷说了你三个妹妹的婚事?”
“是,爹的意思是挑一个妹妹让祖父做主,其他的按咱们相中的人家定。”
“……唉,说是你祖父的意思,其实还不是你祖母……”
“娘,我觉得咱们不能这么干。现在咱们给三位妹妹相中的都是门当户对的人家,公婆妯娌您也托长公主打听过了,不敢说是最好的,但妹妹们嫁过去肯定能过得不差,我再怎么不济也能给妹妹们撑腰,说得上话。”
毓仪这段时间趁着京中热闹,和四夫人一起把适合三个姑娘走动的宴席跑了几趟,也圈了几户人家给二夫人看,然后还趁着顾尧这段时间肃查京城治安的机会,查了查底细。最后定了三家。
一家是正六品吏部黄侍中的嫡长子。他们祖上是江南曲阜城一带的富绅,家资殷实,从他爷爷的爷爷开始就一脉单传,到他爹才算是正儿八经出了个读书人,考中同进士,一路做到这个位子。虽说同进士出身能到五品就顶了天,但他本身人品学识都不错,家里又是在吏部这样的关键衙门,前途不会差,将来还能对顾恪有助益。而且他们很乐于娶个国公府的姑娘回去做长媳,不管是名声还是眼界都对黄家有利。这门亲事是二夫人最看好最不愿意放弃的。
另一家是齐乡侯周家三房的庶子。齐乡侯也不是泥腿子出身,算是耕读传家,当年是太宗治下的一个县令,最早抱了太宗的大腿,跟着稳定北关逐鹿天下,一路功成封侯,和国公府背景差不多。并且,他们家风正、人低调,家训规定了孩子们都得走科举这条路,不中举就算是嫡长子都没资格承爵或是出仕。不拘嫡庶,若某一房科举不行,就分家出去,若举业有成,哪怕是庶出,也不用分家离府。三房就是后面这种情况,本是庶出的一房,但三老爷进士出身,现在是正五品的颖都城湖州知州,有望明年大阅升颖都城知府。虽然说亲的是这个三老爷庶出的孩子,但这个庶子会试的成绩比嫡子还好,周家也一样栽培他,前途一片光明。
最后一个曹家倒是和二夫人的娘家有些联系。徐家男丁多,二夫人五个哥哥两个弟弟,毓仪进门后,因为当时北关有战事,就提携了几个愿意上战场的徐家人去北关,所以现在二夫人的兄弟也混到旅长、团长等军职。曹家正是兵部专管北方军务的员外郎之一,徐家人和他们打过交道。他家人口简单知根知底,婆婆文化不高但为人爽利,三男二女都是嫡出,男孩子没有通房姨娘一类的污糟事。这次想结亲的是嫡次子,就有一点不好,以后会走从军的路。
二夫人和顾恪原本想得很好,大姑娘居长,最是稳重大方,生母珠姨娘是二夫人从徐家带来的唯一一个丫鬟,感情本就亲密,适合嫁去黄家;二姑娘伶俐识眼色,生母珍姨娘曾是方太夫人的大丫鬟,有几分香火情,即使方太夫人对二房淡漠,也不影响她时不时地去请个安,连带二姑娘在方太夫人面前也能说上一两句话,想来在齐乡侯家这样的高门大户也能过得不差;三姑娘性子懦弱,女红出色,各方面平平,生母翠姨娘是外面买来真·冲喜的,进曹家算低嫁,虽然可能是军嫂,但有国公府和徐家在,说不定反而有可能是姐妹中过得最舒心的一个。
可没想到五房丁姨娘也给提了一门亲事,打动了方太夫人。
丁姨娘的爹是顾普的亲随,当年曾救顾普一命,死后留下老妻幼子和两个女儿,二女儿就是丁姨娘,大女儿给长宁伯杜家的庶子做妾,生了一子一女,丁姨娘提的就是她姐姐的这个儿子。本来这种姨娘之间的亲戚关系完全可以无视,但是被方太夫人知道了丁姨娘的便宜姐夫的生母和杜贤妃的生母是亲姐妹,而且这姐妹俩只有这一个儿子之后,就想方设法地让二房嫁个女儿过去。
当然,为了衬托这门亲事有多好,方太夫人也给介绍了另外两家,一家是她弟媳、五夫人亲妈沈氏娘家的长孙,另一家是顾普另一个亲随的三子。前者的爹是商贾,白的不能再干净的一个白身,自己也没功名在身;后者的爹才只是个正八品的小营长,前面两个哥哥,他手里落不到什么好处。一望即知,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人家。
二夫人和顾恪想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