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的一小片前突之处与高丽半岛发生联系,这地界大虞可以轻松过去,高丽人过来也一样简单。光凭北边放点守军,很难长驻半岛,彻底整合南北。
这种难题还是交给专业人士解决吧……
唐罗联军打百济和高句丽时,与百济联手被KO的正是东瀛。以东瀛习惯,被教做人后,就会努力学习对方,所以当时的天皇搞了个‘大化改新’,效仿唐制,东瀛正式纳入中华文化圈。定朝时,趁着佛教极力扩张推广的机遇,中原对东瀛的政策是‘扶僧灭武’,接近和影响类似安昉、芈镜等近身侍奉天皇或大贵族的权僧法师,同时广泛开展互贸和互遣商民,甚至在政权更迭时暗中支持僧侣政权,使其一直保留了话语权,没有让代代必出皇后的藤原氏一枝独秀。
济朝时,平氏、源氏等武士大名崛起,全民玩起了‘下克上’,弹丸之地分出六十六国,割据势力犬牙交错,造成大名林立的武家政权与公家朝廷公卿的百年对立。因为东瀛几乎全员尚佛,禅宗和汉学文化非常繁荣,僧侣们认为贵族把持天皇,横征暴敛,也反对武家干政,认为他们崇尚暴力,杀孽深重,有违佛心。实则是因为许多大寺院本就割据一方田土,掌握了许多日需品的货源和流通渠道,还能获得信徒们的供奉,政治地位还不够高的武家势力,和执政的羸弱公卿们都不想放过他们的钱袋子,所以三方撕逼得厉害。
济朝后期,藤原继一作为架空天皇的摄政关白,为了对抗平氏、源氏以武力控制政权的举动,让天皇授命其为征夷大将军,同样通过联姻、征辟等措施,大力吸纳平、源两家之外的武士们进入摄关体系,大肆征伐,一统本州岛。这样的内乱使东瀛陷入财政困难,断绝朝贡,与中原没了来往。
藤原继一开启了将军执政的时代,一改平安时代的靠血统和身份上位,变为谁拳头大听谁的话。没看公卿之首的藤原家做的事,与平、源武士没甚区别么!当然,此举也初步缓和了公卿和武家的矛盾,减慢了藤原氏的分裂和没落。不过将军幕府的成立在僧侣们看来是个危险信号,有权有枪的都搞一起了,难道下一步要抢寺庙的饭吃么?所以他们责备藤原氏‘自甘堕落’,和没逼格的下等御家人同流合污,坏了大义名分。在僧侣们的影响下,不管是平、源家针对藤原氏的倒幕运动,还是尚未被统一的九州、四国两岛大名,为了自保去参与或暗助本州岛内讧,都打着寺院的名号进行,引起了数次将军人选的更迭。
然而,不管东瀛内部怎么打,所有势力都有志一同的主张‘攘夷’。目前国门未开,仅有九州鹿儿岛、四国冲岛和本州的中京开放给中原海商,大食、佛郎机、红毛夷等‘化外之人’均不得其门而入。
东瀛‘攘夷’这个观念的形成归咎于第二任幕府。第一任藤原幕府打下了本州土豪,但分田地时发现地不够,捉了急瞎分一气,与其有世仇的九州大名岛津家暗中联络受到不公待遇的武士和庄园被侵占的几位权僧,把他家撸掉了。上杉家杀出重围继任幕府,吸取血的教训,国内稍微消停后,就马上让大家把目光投向远方,对外扩张。琉球太小看不上,虾夷太冷不想去,首选还在内乱的高丽,占了济州和对马岛,发兵占下最爱闹事的百济和新罗。承平日久、武备松弛的高丽向济朝求助未果,只得自救,北方豪族李氏从济朝边军处买来军械,带兵反攻回去,两方议和,百济归东瀛。五年后高丽夺回百济,东瀛以此为由再次进犯,灭了皇族王氏,却被李氏打败,连新罗都没了,比之前更穷。
内战完了外斗,饱受苦难的东瀛人民成了大食和红毛夷、佛郎机传教的土壤,也因为天方教和景教最适合被劳苦大众当成精神支柱,而且这些外国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获救痊愈的人更是认为得到了上帝或胡达的救赎,纷纷入教。九州、四国的开港之地尤以景教为主,好些大名都皈依了,教众颇具规模,引起上杉幕府的警惕和忌惮,生怕有人以宗教名义将两个藩国变成琉球咔嚓出去,神道教和僧侣们更是认为教徒们会将国内本来就不多的资源转头供奉给了外夷,于是开始禁教,景教徒奋起反抗,引发‘天草之乱’。上杉幕府通过血腥手段镇压起义,颁布禁教令,开始闭关锁国。
所以,远征高丽给东瀛留下的教训就是‘攘夷’。
好在东瀛对汉人的没有排斥,但它不同于六诏这种被‘分裂’出去的地方,或类似高丽这样的藩属,有其独特历史轨迹,虽存在朝贡和册封的长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平等国家之间小国对大国的尊重,不存在很强的附庸关系。或许只能用温和的殖民政策先从经济方面开始渗透,相信商人加军火的力量足以让他们臣服。过得百年,自然汉化或归化,再不济也会是大虞东出太平洋的桥头堡。
琉球是一个很好的中转站,与中原关系一直非常好,其第一部国史就是用汉字写的。定朝时只重边境不重海域,与琉球只是朝贡关系。前朝因为东瀛穷乱,九州藩时不时打劫一番琉球,最后把离鹿儿岛最近的整个大隅群岛都抢去了。现在佛郎机占着靠近澎湖的先岛,红毛夷守着奄美岛,一人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