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枝繁叶茂(3 / 5)

夷中心,怎能不令人振奋人心?

现在城墙开建,吃饱穿暖有屋有药的战俘在工地上干得很开心,六诏的农耕也恢复了,皇家产业带着大量商家进驻,药材特产往外走,粮食和丝瓷等物让商道一下繁荣起来,至少百姓们生活无忧,五诏对大虞的归附之心增强许多。顾珝刚到时,纠结要不要按计划书上所写的,先让边境商人集资盖个庙,他看到六诏都有各自信仰的不同本主,只是试探性地和段伏宽提了一句仿建灵感寺,铸佛像塑金身,整个南诏王室感动莫名,向五诏宣布此事,使汉商一下子深得人心。后来再征民建城筑坝,推广汉学和管控矿业,从昌京城大兴善寺请来论佛的千慈大师襄助良多,事情顺利不少,让他对新明城的未来更有信心,就等着把吐蕃彻底打垮,还西南夷一个平安。

骠国也参与对吐蕃作战,雍维羌今年过年特意来了新明城,现在上折希望大虞也和骠国通商移民,甚至驻军都可。顾珝考虑是不是给乔祺去封信,让他看看有没有机会去骠国闯一闯。

***********************

新明城的构思的确出于顾辞之手,不过完全不是凭借前世去大理丽江旅游的经验而拍脑袋制定的,她还是好好地研究了一番舆图,顺便改进了着色版地形图,方便识别山河湖海的高低区别。

叠嶂险峻的横断山脉和她印象中的地缘环境区别较大,这片倒三角形的山脉虽然不如康藏高原那么高耸,但同样是不便逾越的南北向稻皱带,往东地势陡然一降,峭壁之下是低洼富饶的昌黎盆地,或者顾辞应该称之为‘四川盆地’;往南的话,山势顺着三江高原徐徐低缓,新明城就在三江高原最低处,身后形成次一级的大理高原,囊括了西南夷的六诏和夔州城等岩溶地貌,山高水密,峡谷深陡,再往南是更次一级的掸邦高原,包括真腊北部山地,继续南下才是中南半岛的平原。这样的康藏—三江—大理—掸邦四级高原组成一大片阶梯状山地,曾经非常有效地阻止中原百姓深入中南半岛的平原地带,迄今为止也还在发挥同样的作用。好在华夏民族对土地的热爱是天赋属性,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处可以长出芽苗之地,从昌黎盆地和楚荆地区的农民们克服了复杂的山地地形和湿热的气候,所爆发的扩张性十分惊人,成功地渗透进第二级的大理高原,把的南诏建设成‘邑落相望,牛马被野’的农业领头羊,才有了六诏一统的大理国和现在全部永归的西南夷国土。

目前在建的新明城意义重大,首先要挡住康藏高原的吐蕃南下之路,其次是有利于汉族人迅速填满二级高原,毕竟大理高原虽有许多连绵起伏的山岭,但山岭之间的坝子都是土肥水美种啥长啥的宝地,再来还可以努力地、慢慢地往三级高原渗透。说是‘渗透’,其实是学习了山地民族的传统,一族强大了,抢了别人家的坝子和河谷,把人家从河谷地区赶到半山腰,而这些被挤上山的人只能继续把半山腰的原住民赶上山顶,新明城就是要拦住这些被挤走的人回过头来抢地盘。当然,被赶上山的人基本上是吐蕃铁杆粉,或当成沙子掺进去的流放汉人,他们的任务可不是打仗,而是修路护道,跟不服大虞管束的部落甚至吐蕃人做生意。想当年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二就是在这地界打了两个土著部落,耗时三十年,损兵数万,花费飞军力、财力跟打准噶尔差不多,性价比奇低,即使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打阿富汗山区里的一小撮**,也一样苦不堪言。又穷又不好进攻的山地还是靠屯田种地和‘要致富先修路’来解决吧!

这个口号可不是白喊的,不要怀疑汉人‘人定胜天’的信念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无论多么艰难险阻的地方,出于对土地的热爱和利益的驱动,华夏民族都有可能找到一条行进的道路。秦时的巴蜀人早在张骞踩出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前,就打通了昌黎盆地和大理国国都之间的通道‘五尺道’,著名凤凰男司马相如也被汉武帝指派来开凿另一条东西贯穿横断山脉连接昌黎和大理的‘灵关道’,两道汇合于大理,继续往西下了掸邦高原进入骠国,称为‘永昌道’,从骠国可以去往天竺和中亚等地,此道统称为‘南方丝路’。以后南方丝路和茶马古道的交汇点就在新明城,而且穿城而过的珠江水系离长江的一个支流安宁河非常近,完全可以效仿柳陵城的灵渠再凿一道运河,把珠江和长江流域在上游连通,加上距离同样不远的怒江和澜江,‘四渎之聚’的新明城以后地位不亚于三峡大坝,发电量绝对世界第一!

***********************

袁懿正在拿着舒明那陀献上的骠国舆图钻研,这是一份典型的古代地图,也就标个山在哪里、水叫何名,但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没有地形标识,没有海拔和比例尺概念,还不如顾辞凭记忆结合实地考察的经验画出来的舆图严谨。

被当成首辅用的皇后凉凉指着前世缅甸的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开始回忆,“哥哥,这里都是怒江下游流域,盛产稻谷,”她点着叫‘大光’的仰光,“这是个很好的港口,好像比旁边的怒江入海口还好,”然后比划流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