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冤冤相报(2 / 2)

把先进的种植经验带回去。高鹏依样画葫芦,故伎重施,又是通过一晚上把其它地里的麦苗插到了他家后面的地里。那天本县的领导非常骄傲,因为旁县的参观团异口同声地发出了惊呼声,之后不约而同地开始大唱“赞歌”。参观团走后,高鹏被推举成典型,而且还奖励了20块钱。那年的冬季简直是叶长宁不愿想起的噩梦。由于全村夏初的麦苗几乎一大半被拔出地里挪移到一亩地上,没养分也没有光照,不出几天全部死光了。他们村当年秋天简直是颗粒无收,整整一冬季不知道死了多少老人和小孩。这数字听上去很吓人,但是在当年却奇怪得没有闹出任何动静,因为其它村里也时不时地会传出此类“噩耗”,只不过没有他们村这么多而已。所幸第二年春天,上面居然破天荒地给各村发下了种苗用的种子。当时的村里人早已饿昏了头,谁还能顾得上那是要种庄稼用的东西,都抢着要把种子煮了吃。高鹏还算有主见,说服村里几个相好的年轻人,拿着锄头站在地里,威逼大家把种子种下去,谁要是敢把种子偷偷拿回家,一经发现后当场会被打得半死。再后来又煎熬了一个月,上面发下了救济粮,大家才勉勉强强撑到了秋天。

叶长宁回想起当年的这件事心里是尤为感叹,按理说他得感谢高鹏,正因为他当时作风强硬,大家才会有活路。可是即使再轻的感谢词他都说不出口。如果不是高鹏那两回“偷龙转凤”,给麦苗挪地方,他们又何至于挨饿呢?他的老母亲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那时没了的。

叶长宁不愿意再去想过去的事情,因为这些事对于他一个庄稼人来说是想不清楚的。自那之后他唯一明白的就一点,这世上只有庄稼是实在的!

是啊,他实在的对庄稼,庄稼也在实在的对他。他在后面的这么多年里一直在低着头活着,村里“活泛”人常常偷偷嘲笑他“不长眼睛”,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活得最踏实。

晚风渐渐转寒,叶长宁老人和那硕满的麦田道了别后,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路过一条岔路口,老人停下了脚步,抬头端详着面前那座宏伟巨殿,再次出了神。

虽然是条岔路,但是它比主路都宽,路俩边阶段地安着脚灯,绵延向前,将行人不知不觉引入深处那座大院内。

那座院子他最清楚,是自己的儿子给他在村里唯一的老朋友盖的。简简单单四百多平米的地上半年之间跃然而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来,夜晚灯影闪烁,这院子仿佛仙宫一般让无数凡人着迷。

老人记得自己被主人当作重要的客人引入“仙宫”之时,他整个眼睛都是傻着的。那黑色大理石铺成的台阶,明亮如镜的瓷砖拼成的地板,华丽的水晶垂钻吊灯,纯黑的香木桌子,进口的名牌靠垫,精美细雕的书橱...他深切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人住的地方。

肯定是人住的,因为老人在家里的电视上见过如此景象,但他知道肯定不是陈老师住的地方。庄稼人,尤其是穷苦惯了的苦命庄稼人,这种地方与其说是给人住的,倒不如说是拿出来让人供奉的,太过华而不实了些!

叶长宁老人一阵唏嘘,谁能想到那个被旁人贬低了几十年的异姓人现在竟然成了全县的名人。又谁能想得到当初疯乱成魔,差点废了的孩子,现在居然活成了这幅光景?

老人不禁摇摇头,对于这个世界,他向来不懂,可临近垂暮,变得越来越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