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供销社的熟人(1 / 2)

从供销社二楼下来的周晓敏,迎面遇见一位熟人,身穿一身藏蓝色工作服女干部,一脸惊喜:“小敏。”

周晓敏一抬眼,忆起前尘,这位曾是许北莹私下里帮助过的一位姑娘,姓陈。

小时候,这位姑娘经常来家中,时常会带点小零嘴上门,逗弄周小妹子。

当年,这位姑娘搂着周小妹子,抹着眼泪,惨兮兮的向许北莹讨主意。

许北莹颇有几分侠骨,她怜悯陈玉婷,曾叹这姑娘命苦。若狠不下心,不如寻个可靠的人家嫁了,不然得被亲爹拿捏一辈子。

陈姑娘的亲妈过了世,亲爹的心肠却与许屠户有天壤之别。她虽是顶了亲妈的职,有份正式工作,家里却一堆烂账,日子过得颇为糟心。

这位家庭复杂,亲爹不做人,后娶了个二婚头,还带着一个闺女,没两年,又喜得一子。

对长女,心偏的都拐弯。把亲闺女当老牛使,搅活了好几桩亲事。

硬是把一位妙龄少女拖了好几年。其缘由不过是怕她成了亲,只顾小家庭。恨不得她一直不嫁人,钱粮都贴补家里。

一晃眼,好几年过去了。周晓敏心生好奇,不知这位如今是否嫁了人,看气色,倒还不错。

周晓敏含笑招呼:“哎呀,陈姐姐,几年没见,你越来越漂亮了!”

“你这嘴巴真会哄人,买了啥,都买齐了吗?要帮忙吗?”

陈玉婷摸了摸脸颊,抚了下头发,只觉得眼眶发热,好多年过去了,小姑娘都长大了,却还是那般软软的喊她陈姐姐。

虽然知道小丫头的哥哥有本事,这些年,一直以来,像个小大人一般行事妥当,但她依旧忍不住的问了一声。

“陈姐姐,我们没买到花生,下次要有货,你帮我留点。”周晓敏察觉了对方不稳定的情绪,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转移对方情绪。

陈玉婷拉过周晓敏,招呼几人,站到楼梯口一侧的转角处,一口应承:“哦,过年,不好买。到货了,我给你留着……”

周晓敏扬了扬,朝陈玉婷告别,转身陪着窦妈妈逛了百货门市部,几人一路扫荡,拎着大包小包的回了前马胡同。

窦妈妈捧着衣料摸了摸,准备加班加点,想赶在年前,将新袄子制出来。

吃过午饭,周晓敏坐着车,回了四合院。

过年嘛,四合院的屋子也得搞一搞卫生。

刚走近巷口,就见街道办事处的两位老太迎面而至,两人手里拎着一个网兜,里面塞了些米油,水果。

一袭蓝袄,头发梳的光溜整齐的李老太眼尖,一眼看见了周晓敏,喊了一嗓子:“周晓敏。”

周晓敏忙迎了上去,亲亲热热的打招呼:“李奶奶,赵奶奶。”

这年月,四九城的春节带着股“革命”风气,具有集体性,很有特色。

街道办事处的干事们,居委会的大婶们,很有责任感,各个门楼,院落,挨家挨户的通知,打招呼,组织人手把街面打扫干净,搞卫生,贴上装饰。

居委会专门备上瓜子,花生零食之类,除夕夜很多人会聚在一起听听广播,中央人民“电台,向守岁的人们播放了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春节大联欢的录音。

逢年过节,首重安全,就怕小孩子玩烟花爆竹,不小心炸了哪,就不好交代了。

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过的是“集体年”,街道会统一的发一些购物票证,日常用品都给你置办好,这些自然是国家的福利。

军属自是不用提,这年代,拥军,军人代表的荣誉,过春节,街道弘扬军民鱼水情,前去慰问,送上米,粮等,茶缸,锦旗……帮忙买煤,水缸的水打的满满的,打扫卫生。

住在四合院的聋老太太就是五保户,逢年过节,街道总会派上一两个街道办事人员,上门问候关照,送上国家福利。

??? ?

职工医院院长办公室。

钟陶钧前脚刚打发完于敬毅,门还没掩上。站在门口,转眼就见走廊上走过一群白大褂,邱义满面春风,眼镜架后眼睛眯成缝,胳膊窝里夹了个包裹,身边簇拥着几名各科室的医师,后面还跟着几名小护士,一行人有说有笑。

钟院长打眼一瞅,这群人手里拎着米袋子,油瓶,一看就是刚领了福利。

“老邱。”

钟院长喊了声,招了招手。

邱义抬眼,就见钟陶钧腆着肚皮,站在门前直招手。

他微微一笑,对着各医师说道:“你们先走,我去看看钟院长有啥事。”

几名医师对着钟院长遥遥点头,转身与邱义寒暄:“主任,那你忙,我们先回科室了。”

一位老医师拍了拍邱义的肩膀:“晚上,喝一杯。”

邱义敷衍的“嗯”了一声,扶了扶眼镜,挑眉:“得了吧,老凌,我还不知道你,咋了,眼馋,打鬼主意。

医师凌子峰嘿嘿一笑,也不申辩,对着钟院长微微点头,转脸没好气的白了邱义一眼:“你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