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盗墓笔记》电影有感(2 / 3)

的出现时间很早,史料记载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营建时,开挖十几米深以上的、面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的地下空间,据堪舆术定好棺椁的朝向、方位后,以炒干的细沙埋葬棺椁,而不是以土回填。沙子积埋到到了一定位置和厚度后,才以泥土覆埋,并将四周夯实筑牢。

201032711710928.jpg

积沙墓土层示意图

为什么要将沙子炒干?一是可以保持地下干燥的环境,防止尸体腐坏;二是强化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如水,流动性极强强,盗墓者根本无法挖掘盗洞,沙子边挖边淌,盗洞根本难以成形。就是挖成了,风险也很大,极容易造成塌方,让盗墓者成为殉葬者。“流沙墓”在现代考古中多有发现,位于今河南上蔡县境内的郭庄楚墓,就是一座典型的流沙墓。

201032711646908.jpg

河南上蔡流沙墓出土现场

再然后随着剧情的进展,我们不难发现前殿中数量巨大的木佣了。这些木佣都被机关控制着,甚至灵活到眼球头颅都能随意转动。实在令人惊艳,古人的机关术简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盗墓笔记gif1.gif

《盗墓笔记》中的能自主活动的人佣

这些木佣既能弹奏吟唱,还能移步射击。而机弩在古代墓葬中是比较常见的防盗方法之一,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据说有空前复杂的形式:“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足见这种机弩的恐怖之处,《盗墓笔记》电影中木佣手中所持的机弩也将前殿一应物品射的七零八落。

1

弩箭的构造

而由于这些木佣的射击,随后我们有见到了另外一个古墓中常见的防盗措施——连环翻板。

盗墓笔记gif2.gif

《盗墓笔记》中的连环翻板墓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当然《盗墓笔记》电影中的连环翻板,下面并没有利器,但其构思之巧妙也足以让人赞叹。两具棺椁,一实一空,一旦触动就会让人虽不及防之下掉了下去了。

ClipboardImage.png

墓穴中的连环翻版原理

再结合上面我们谈到《列子·汤问》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三叔自己也有说过,蛇母为西王母,西域昆仑觑刹国象王初见王母,为波斯赛种人在喜马拉雅以东的杂居部落,有所谓“仙草“,可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应该不难推测,这个西王母陵寝的建造者铁面生,具体身份到底是谁了。

首先周穆王时期,唯一一个以机关术见长的人物只有偃师一人。而偃师可谓是比鲁班与诸葛亮出道还要早很多年的大师级人物,而且这个偃师与周穆王关系密切,又同去昆仑。在《盗墓笔记》电影中,出现的所有机关,无一不是极为精巧,在当时能造出这些机关的人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偃师。所以这个偃师很有可能就是《盗墓笔记》电影里铁面生的真实身份,当然目前还仅仅是从各种迹象推测出来的。

屏幕快照2016-08-08下午7.13.54.png

到了后面出现西王母的场景里。那个引天雷,建立磁场的机关,简直就是古代机械技术发达程度的一个见证。这个场景里的机关包含了杠杆原理,导电系统,滑轮,平衡,永动力,齿轮术等等。

盗墓笔记gif3.gif

电影中西王母建造的炫酷的引天雷建筑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对古人的防盗意识竖一个大拇指了。当然我们更应该引以为豪的还是古人的工艺技巧,如此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当真是我们中华名族的历史瑰宝。

·人物篇·

聊完古人巧夺天工的墓穴机关,来给大家讲讲盗墓四大派,所谓的分金定穴、寻龙秘诀、搬山卸岭到底是什么?盗墓笔记里闷油瓶、吴邪和胖子在盗墓这个行当里又都是什么角色?闲话莫絮,下面就为大家答疑解惑。

摸金校尉

摸金的雏形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偏重技术。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固摸金弟子又被成为摸金校尉。跟传统的师承不同,摸金一门有专门的标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