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宁走出客栈时,外面正下着磅礴大雨。
此时,郭达撑着伞,站在马车旁边。
“顾大人,请快一些。”
顾宁用手挡雨,快步来到郭达身边。
“走吧。”
上车后,顾宁迅速地问道:“宫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官家这么紧急要召见我?”
郭达叹了口气。
“顾大人,你可听说过张觉?”
“张觉?”顾宁脑中记忆快速翻滚,“你说的,是那一个之前在辽国,后来归顺金国,再后来又逃跑到我们大宋的那个人?”
“是的。”
顾宁倒吸一口凉气,因为他很清楚,历史上张觉事变是引起后来靖康之变的导火索,此时此刻,郭达找到自己,并主动提起这个人,那就证明,金国已经有所动作。
“顾大人。”郭达语重心长,“今日一早,官家收到消息,金二太子完颜宗望以张觉事件为由,已经上奏请求完颜晟出兵攻打大宋,我想,战争很快就要开始了......”
顾宁眉头微皱,虽然他也早已经做好历史车轮滚动的准备,但亲耳听见靖康之变即将发生,而自己将成为这场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时,心里还是十分紧张。
“大人。”郭达沉重地说,“我想官家是希望你能给他一点建议,你趁着我们还在路上,尽快想一想吧。”
顾宁露出无奈的笑容。
“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你聪明绝顶,一定能想到应对的办法的!”郭达说,“这可是我们大宋生死存亡之际!”
“我知道。”顾宁说。
顾宁又怎么可能不知道这是大宋的生死存亡之际,历史上的北宋,就是亡于靖康之变。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而且,八月的大雨,伴随着雷声,轰鸣下,汴京城中,街上已经无人,只有一辆马车,从春风化雨楼,一路前往大宋皇宫。
过了一会儿,顾宁来到了御书房,他看到,除了赵佶以外,新宰相蔡攸,前任宰相蔡京,还有不少文武百官,都已经聚集在这里。
“你来了。”赵佶看到顾宁后使了个眼色,“右边还有个位置,你先坐下吧。”
“是,官家。”
在众人的目光洗礼下,顾宁坐到赵佶给他安排的位置上。
“既然人都到齐了,那朕就要正式开始了。”赵佶语气沉重,“相信各位也都猜到朕邀请你们入宫的目的,那朕也不打算掩饰,就在不久前,朕收到来自金国探子的一个消息,消息称完颜宗望已经上奏要求起兵,他们的目标正是大宋。”
赵佶此话一出,底下的文武大臣立即开始讨论。
“顾宁。”赵佶望向顾宁,“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顾宁被点名后,站了起来。
“官家,如果你问我的看法,那其实很简单,既然金国已经有了决定要攻打我们,那此时此刻,我们只能反抗。”
“可是,一旦开战,定将生灵涂炭......”赵佶眉头紧锁,“你认为,朕要不要与他们议和呢?”
“可是官家,我们要是一味退让,金人反而会更加肆无忌惮。”顾宁说。
在顾宁看来,就算靖康之变是必然会发生的历史事件,那他也希望看到英勇反抗的大宋将士,而不是像史书上记载的那些屈辱瞬间。
“顾大人此言差矣。”蔡京开口,“老夫倒是认为,我们可以先尝试与金国沟通,了解他们出兵的缘由,而后再商议是出兵反抗,还是议和。”
“蔡大人......”
没等顾宁开口,赵佶就已经打断他的话。
“蔡大人说的,也正是朕的想法。”
当赵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顾宁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接下来说些什么,还是很难改变他的想法。
一个从一开始就想着议和保平安的皇帝,确实难以成大事。
“顾宁,你先坐下吧。”
“是,官家。”
顾宁坐下后,望向蔡京,此时这位被贬职的老大人,脸上露出得意洋洋的表情。
只是,顾宁望着蔡京脸上的表情,只能感到无奈。
一个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百姓生活,光顾着玩弄权术的朝廷重臣,也难以成大事。
“蔡大人。”赵佶发话,“你觉得,我们要怎么与金人谈判?”
蔡京微微点头:“回官家,如果我们直接去问金人,说不定他们会察觉到身边有探子,到时候我们想要了解他们的最新消息,就更难了,所以比起主动发问,倒不如,我们用一个邀请,将金人吸引到汴京城来?”
“邀请?”赵佶疑惑,“什么邀请?”
蔡京笑道:“金人里,有一各叫卓鲁墨甘的厨子,他不是一直都不服气输给我们大宋的第一厨吗?那不如,我们就从他入手?”
赵佶恍然大悟:“蔡大人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再次为卓鲁墨甘和顾宁安排一次比试?趁机从卓鲁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