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章 宛城风云起(1 / 2)

刘牧端出培养液,倒进玻璃容器,再把青橘之上的青霉刮入之后,示意黄月英和中年男子一同离开。

黄月英有些迷茫,不确定的小声问向刘牧:“先生,这…这就可以啦?”

刘牧摇头,青霉素的提取和制纯,哪有这么简单!现在只能让青霉在培养液里生长,要再过一周后才能继续提纯制造。

刘牧回答完后,中年男子和黄月英微微颔首致意,其后便和刘牧拱手做礼,一言不发的自行离去。

刘牧则又开始进行白酒的酿造,发酵已经完毕,剩下的就是蒸馏再蒸馏…

其实古代酿酒和现代酿酒技术差别并不大,但酒质完全不同就是因为蒸馏技术。

古时酿酒,所饮都是头道蒸馏酒,所以口感总会保留酿酒材料的味道。再加上蒸馏技术不完善,只能酿造出来米酒而非白酒。

而现代所饮白酒,其实大多都是第二道的蒸馏酒。

带着匠人们经过一天的劳顿,第一道蒸馏酒已经产生,但由于口感不好,也无酒曲调兑,刘牧干脆就把这些酒制成了酒精,用于后面手术中的杀菌消毒。

收拾好蒸馏过的渣滓,再加入原料搅拌均匀后,再一次的封入发酵池。等待真正的白酒出世。

晚饭之时,庞统和徐庶再一次的前来蹭饭,闻到刘牧身上的酒气后,很是贪婪的大吸了几口,好奇之下,更是追问这些醇香的酒气是从何而来。

刘牧把酿酒的事情对二人也说了下,看着垂涎欲滴的庞统和徐庶,也直接告诉了他们,这次酿的酒不多,也答应了刘表,是给他的,他们再馋也没用,以后再开炉酿造时,倒可以给他们留出一些。

听闻是酿给刘表的以后,徐庶更是抬头看了刘牧几眼。他和诸葛亮交好,也知道诸葛家的事情。

而前些日子中,诸葛亮随刘先前去攸县,曾和他打过招呼,本意或许是想带他同去。但刘先可能考虑到徐庶的逃犯身份,未曾允诺,徐庶自是不便跟随,也就只能在襄阳等候佳音。

推想其中逻辑,徐庶不难猜出,这其中刘牧出力不少,而这些美酒,也很多可能是对刘表的谢意。

吃过晚饭后,二人无事也就自行离开。刘牧则是伸着腰,准备歇息。

这时,刘表忽然遣人来请。

东汉时期,宵禁制度一直存在,所以不仅仅是平民,士族夜晚也基本是足不出户,晚上相请,也定是有大事发生。

刘表所说,也确实是大事。

他已闻听朝廷之中的密报,曹操上书献帝,准备出兵宛城张绣,安稳根基。

刘协立刻驳回了曹操所请,驳回的理由,同样是袁术不臣之心已经昭然,攻讨张绣,弊大于利,不如携手共同西进,同攻袁术。

曹操震怒之下,私集部将,准备不再借用献帝兵力,独攻张绣,夺取宛城。

招刘牧前来,是因为刘牧曾见过献帝和曹操,也从宛城路过,见到了张绣与贾诩,他想知道众人的态度,也想听下刘牧对局势的分析。

刘牧如实告知了历史,当然,所用说辞,也都是以猜测为主。

曹操会出兵宛城。但献帝也会不准,尽力阻拦。

但曹操已经召集部将议过了此事,所以无论献帝怎么阻拦,曹操也要拼死出师。

若是这场交锋失败,那曹操将威信全失,再难掌控部将士卒。

他不得不上。

而张绣,也很大概率会在相攻之时,投诚曹操。

但张绣是反复无常之人,曹操对他不会放心,或许会施恩于张绣部将。从而让张绣心生忌惮,再次反叛曹操。

所以刘表这里,可以先派人前去宛城,在张绣心里,埋下曹操不信任张绣的种子,时机一到,张绣自然会反叛曹操,请求于刘表联手,同攻曹操。

刘表不断颔首,蒯良蒯越蔡瑁等人,更是不断微笑,向刘表恭维着说道:

“怪不得令贤侄为汉室御弟,能有如此见识,确是汉室之福!”

听到众人如此夸赞,刘牧有些懵,自古不都是文人相轻吗?

可怎么看蒯良蒯越等人的夸赞,都是发自肺腑,露于真诚…

“若是如此,那就不再去费心宛城之事了。”刘表笑着,继续说道,“贤侄所说,蒯良早已有所安排,咱们驻兵新野,静待张绣相请便可。”

刘牧恍然大悟!

怪不得蒯良蒯越等人能如此赞赏,感情自己就是把他们的谋想说了出来,更是显得他们有先见之明…

刘牧不自觉的撇了撇嘴,心中却对蒯良蒯越等人,升起了敬佩之情。

古时的名人,真的很不简单,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刘牧是以果推因,能想到此处并不为奇。

但他们并不知道历史,是综合各种因素,抽茧剥丝的推演未来,却能和历史进程大致相同,足可见蒯良的智慧和谋略。

能被刘表认同,誉为雍季之论,也意味着刘表确有识人之能。

之所以不被诸葛亮选择,大概也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