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炎黄古代哲学著作,有一本书不得不提,它被誉为炎黄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这本书就是《易经》,它是古代汉族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 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
“易”又分为“变易”、“简易”、“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
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无论是孔孟之道、庄子学说还是《德道经》、《孙子兵法》,亦或是《皇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些密切的联系。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闻距今7500年前,伏羲带领族人在黄河沿岸繁衍生息。
有一年从黄河中爬出一只庞然大物,怪物龙头马身,全身长满龙鳞,除了祸害百姓,糟蹋庄稼,还能兴风作浪,操控洪水。
羲皇听闻,便带着宝剑来到河边。仔细一看,那怪物原来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羲皇挥舞宝剑站在面前,龙马连忙伏地告饶,承诺以后不再祸害百姓。
几天后,龙马感激羲皇不杀之恩,从黄河里背负着一块有黑白点的玉版,献给羲皇,人们称这块玉版为“河图”。
《山海经》中也曾有记载,从黄河中飞跃出一匹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身披龙鳞,背负河图,献给伏羲,随后羲皇从中创建了八卦。
至于《洛书》的传说,需从大禹治水说起。
当时洪水泛滥,大禹奉命治水,由于不了解水情,多次失败,大禹也陷入困境。
这天当大禹站在洛河沿岸苦苦思索之时,一只五彩神龟从河中走出。其背上纹理形同文字,排列成一组神秘的图案,被后人称为《洛书》,大禹通过对龟背图案的反复揣摩,推演出九畴。
阴阳五行理论便来源于《河图洛书》,古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而五行在甲骨文中的涵义是五方,也就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
金木水火土也对应着五个季节,春、夏、长夏、秋、冬;而在中医中,金木水火土又对应着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
五行的运动变化,遵循着彼此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
这种辩证唯物的哲学思想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切生活与技能,小到江湖之术,大到用兵治国,皆脱离不开河图洛书的影响。
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悟大道白日飞升者,数之不尽;窥天机成王拜相者,不计其数;懂皮毛妄称天数者,多如牛毛。
…………
此刻,灵虫谷最矮小的燕回峰。
漫山遍野皆是尸体,说是尸山血海也不为过,单看着装打扮,便知这些人来自不同门派,其中有男有女,有长有幼。
空气中甚至还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让人仿佛置身人间炼狱。
苏晚晚与林亦第一次见到这般场景,一时无法适应,两人控制不住竟当场呕吐起来。
就连见惯生死场面的竹岚,也不由汗毛倒立,心生恶心。
没想到大战竟是这般残酷,看着满地尸体,竹岚眼角划过两行清泪,她竟看见百花宗的同门。
“竹岚,山顶有座大殿,上去看看。”
林亦见竹岚一副伤心之色,连忙拉着二人向山顶走去,这外围处的储物袋和法器之类的,早就被搜刮一空了。
几人来到山顶,除了触目所及的尸山血海,并无其他发现。至于所谓的大殿,其实就是个类似议事大厅的地方。
这大殿保存还算完整,除了屋顶被削去一角,其余地方倒也没有遭到破坏。
步入大殿,只见大厅两边摆着两排木椅,正中太师椅上方,则挂着一副巨大画像。
画中一男子,手持仙剑,风度翩翩,脚踩巨龙,翱翔于天地之间。只是画像被鲜血染上,失去了原有的神采。
左右墙上一边刻着龙之九子,另一边雕着凤之九雏,简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见了心生敬畏。
整个大殿与外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