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快乐。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对于大家的称誉,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好看得多,心中十分得意。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则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经过王明书记多次敲打和不待见,樊兴杰也见怪不怪了。除了上班工作一如既往,下班时间基本在家不是看书就是练字。镇里大小活动深居静处,日子倒也清闲。倒有一番惟愿岁月静暖,温尽一切薄凉的感觉。
好几年都不写字了,樊兴杰正好利用当下时光,在家翻出文房四宝,买了好多宣纸。在家一天一课坚持写字看书,养精蓄锐。最近樊兴杰在研究王羲之,王羲之从六七岁开始练字,直到59岁死时为止,50年间笔墨不辍。愈到晚年,愈是老练沉雄。樊兴杰现在不光临摹的可以乱真,而且对王羲之的故事有深刻研究,所以樊兴杰就经常和黄荣芳说他要写到下棺材才不写字。笑得黄荣芳嗤之以鼻:你建的福寿堂等着你百老归天呢,棺材你是没这福了。
现在的樊兴杰喝酒聊天都离不开王羲之,仿佛自己就是当代王羲之。一天和花俊阳,周晓芸两口子在家里喝酒后又聊到王羲之,他侃侃而谈。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许多人都不晓得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樊兴杰玄乎的说道。
“别卖关子了,讲个王羲之的故事呗”周晓芸打趣的说道。
“好赖!” 樊兴杰立马兴趣盎然。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底。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像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像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趁此时机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讲的不丑,现在我们桃花“樊羲之”可以啊!故事讲的蛮溜的嘛。”花俊阳夫妻拍手叫好。“再来一个”周晓芸跟着起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