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和灵活长度不到五尺,而土兵的主要对手,丁队手中的大枪却是硬木枪杆,光是枪杆就有五尺多长,枪头又有一尺,一枪下去对面人就是个透心凉,土兵因此吃了大亏!
这个临时的营地前头只有六七个拒马,都是前一晚宿营之前用临时砍下的粗毛竹捆扎做成,按着明军的经验用大木槌深深地楔进了地里,虽然完全没有灵活可言,但在防守上却一等一的好用。土兵又在竹枪的长度上吃了亏,他们要想进攻,就不得不将自己尽力贴在拒马上,或者是干脆翻过去!但是丁队的兵士几乎都是老搭档,配合默契,三两人一组守在拒马后头,中间不足的地方还有其他明军兵士补充,将拒马守得严严密密!
一个丁队的兵士将长枪从已经濒死的对手身上抽出,任由敌人抽搐地倒在拒马上,年轻人来不及喘息,又看准一个手持竹枪的蛮子刺了出去,正中那面相稚嫩的彝人胸腹,夷人因为痛苦扭曲了面目,发出嘶声裂肺的吼叫,在濒死之际松开武器用最后的力气死死抱住兵士的枪杆不让他抽出,几杆竹枪立刻跟来在这兵士身上捅出数个血洞,眼见就不能活了!
周围几个彝人见此,发出一声凄厉的嘶吼,然后毫不犹豫地仿效了同伴的做法,对面的兵士亦是被激起了血性,不少人哪怕中枪也绝不松手,反而用最后一点力气努力向前,让竹枪在身体里扎得更深,好让同伴趁机乱枪多捅死几个!
这样的场景在不断上演。虽然丁队战力远超普通明兵,亦是无惧生死,但对面的蛮子到底太多,似乎无穷无尽,一个死了,另一个就踏着他的尸体扑上来!或者就像方才那个年轻彝人一般,纵然是死也要带走对手的性命!一时间,这道单薄的防线似乎摇摇欲坠,马上就能被如潮水一般的蛮子冲垮!
正在这时,先前慌乱的明军终于几乎都安定下来!周谦的丙队离丁队最近,他是第一个赶到的其他队官,队里有不少喜欢用铁骨朵一类兵器的粗莽军汉,见前头挤不进去,干脆在骨朵的手柄绑上粗绳,在人后向着土兵人群里抛打出去,那土兵就穿了一层布衣,猝不及防之下吃了大亏!
但土兵毕竟人多,而这样狭窄的地势也并不利于骨朵的使用。片刻之后不少人连骨朵都丢了出去,只好拿了长枪过去乱捅。比起丁队兵士的配合默契,这些增援的明军枪法笨拙生疏,更加没有相互掩护的概念。好在对面的土兵极多,便是闭着眼睛也能捅死几个,这才算有些用处。
双方隔着拒马惨烈厮杀。对土兵来说,只要能撕开这道单薄的防线,就能在瞬息之间席卷整个明军营盘;对于明军来说,他们人数远少于彝人,一旦守不住拒马,让蛮子冲了进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两方都是舍生忘死,哪怕是平日里头丁队腹诽极多的其他几队同袍,虽然勉强,但居然也苦苦支撑下来!
但这道明军以为倚仗的拒马只是草草做成而已,在反复的挤压之下早已不堪重负,发出吱呀的报警之声,不过在战场之上,谁又能听到?也因此,当某道拒马突然散架之后,双方都是一呆!然后土兵中间爆发出一道饱含欢喜愉悦的欢呼声,不待对面明军有所反应,立刻冲了过来!
这道散架拒马后头负责防守的正是刘小七亲率的一个什。见此情状,刘小七无暇多想,凭借长久训练养成的本能,当机立断地暴喝一声道:“两列!前排蹲下!”
原本挤得不成样子的兵士立刻条件反射一般,一半人原地蹲下枪头斜斜上指,另一半站在后头的兵士则把长枪平举起来,狠狠向前戳刺过去!土兵原本以为对面的明军会立刻鬼哭狼嚎地溃逃开去,没想到仅仅这么几个人,依旧胆气不泄,甚至勇气更甚!仅仅是一息之间,冲锋的土兵就撞在了代替拒马出现的两列枪阵上头!兵士们被撞得踉跄摇晃,却尽可能地用后蹬的一条腿支撑住自己,短短的几息,前排的兵士几乎都被竹枪刺中,浑身鲜血,几乎无法再行支撑下去,但他们赢得的这点时间已经足够其他的同袍装好火铳,七八杆枪从枪阵后头伸出来,两轮震耳欲聋的排枪过后,就清出了一道缺口,在这道拥挤的防线当中异常显眼!
就在不少丁队兵士都忍不住认为今天便是自己战死之日时,对面的彝人土兵却支撑不下去了。和汉人军队多以结阵作战为主不同,这些被明廷称为狼兵的异族士兵打仗只靠个人悍勇和一时血气,不能持久,惯打顺风战,只要战况不顺多半不能坚持,不需太久就会自行溃散。这支土兵原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撕破明军看似单薄的防线,但没想到面前的官军坚韧至此!哪怕身中数枪依旧毫不畏惧!
这支土兵号称大军精锐,但实际上虽说勇气和战力远超一般人,但在坚韧上头并没有强出一般土司兵多少。既然对面的明军比他们更能忍受伤亡,土兵的士气就飞快地衰竭下去,不愿再和这样的敌人作战。因此虽然关老二疯狂地咒骂这些败退的土兵,命令他们再次冲上去战斗,哪怕许下重利,但却没有哪个彝人看他一眼。
丁队目瞪口呆地看着原本和他们舍生忘死厮杀在一处的蛮子在几声呐喊之后潮水一般退却。杀得双眼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