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城墙根的辩论会(2 / 3)

及呢,还是避着点好。我们的目标是活过一百三,少管闲事多养生。”

这个时候过来了一个记者,看着记者过来,三个人也不说小话了,怎么看出是记者的呢,没特殊情况拿着一个本一支笔在外面闲逛的,不是特务就是记者。那个记者直接站在了三个人面前,说道,“三位女同志,你们好,方便问你们几个问题吗?”

“你好,记者同志,随便问就行。”

“好的,谢谢,你们是专程来看拆城墙的还是只是到这边玩的?”

“我们是专程过来的,这种打破旧时代枷锁的关键时刻怎么可以不来见证一下呢?”

“哦,那么你们是支持拆城墙的了?”

“当然,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我们完全支持。”

“刚刚那位先生是坚决反对拆除城墙的,而且我们也找了几个反对的,你们可以和他们来一场临时性的辩论吗?”

“当然可以,像这种不谋求进步,开历史倒车的人,就应该被批判,应该被扫进故纸堆。”现在这种小型辩论有很多,就是报社直接拉几个人围在一起就某个问题争论一番,也没必要分出胜负,大家就是就事论事,主要是报纸需要这种声音来表达人民的呼声,所以说,你可以反对主流,但是声音绝对不会被采纳,是一个道理。

然后三个人就跟着一起来到了一棵树下面,已经有人用城砖给搭了几个凳子,而且已经有另一个人拉来了五个人,一四分立,就差她们三个人了。

“咱们人差不多够了,咱们今天就拆城墙的问题展开一下讨论,两种意见的支持者咱们都找了四个人,咱们得讨论只说观点,不论对错,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来你们先说一下,为什么要反对拆城墙呢?”看到没,这就开始拉偏架了,这种情况下谁先说话谁吃亏啊,对立方可以针对他们的意见展开定点攻击啊!对于这种老六行为赵鑫三人自然不会谴责,反而很高兴。

只听对面说道,“这城墙可是我们的历史瑰宝啊,拆了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怎么办?”其实这就是反对拆城墙的最主要的观点,至于多开城门,另建新城那都是不拆城墙的补偿措施,并不是理由,所以显得干巴巴的。

梁湘玉看了他们四个人一眼,问道,“你们还有什么其它的说法吗?不要藏着掖着。”

结果四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竟然都没有找到其它理由,劳民伤财?不是,都是老百姓自发的。你总不能说污染环境吧,或者说留着城墙增强防御吧!其实大家都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大家都把补偿措施当成反对的理由了,实际上这根本就不是一码事,最起码在这种场合他们是说不出来的,毕竟有点不要脸了。

梁湘玉笑着看着他们,“我以为你们站在城墙边上,如此的发表感慨,心中必有高论,没想到就这么干巴巴一句话。你说历史瑰宝,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代,传承有序的民族,我们的历史瑰宝多了,从轩辕陵,炎帝陵,到夏都到商都,再到古都长安,东都洛阳,哪一个不是历史瑰宝,一个只有区区几百年历史的明城墙真的在里面都数不着,至于传统文化,就明清来说,有故宫,有北海,有十三陵,我们却文化传承吗,你这些东西根本不是理由。

但是拆了好处可太多了,清空地盘,增加建筑材料这些东西就不说了,城墙人为的阻隔了城内和城外,广大群众就被阻隔在了高墙以外。这种空间上的割裂感,必然会导致情感上的割裂感,人为的拉远了组织和群众的距离,为什么不能拆。而且过去一百年,三座大山一直沉重的压在大众的心头,现在我们已经从事实上战胜了三座大山,但是心理上的三座大山也需要推到,还有什么比直接推到一个代表旧时代的东西更能形成巨大的冲击呢?这种情况,不拆城墙,我们拆什么,故宫吗?但是大家都看不到故宫,曾经皇帝住的地方多么遥远,而城墙则是和大家息息相关的东西,推到城墙的震撼更大,为什么不选择城墙呢?”

“你是在强词夺理,为什么一定得是城墙,长城不行吗?”

“恼羞成怒,口不择言了是吧,长城可是从春秋战国起就一直修建直到明朝,再加上和小鬼子的长城会战,这就不是历史瑰宝了,你们是什么逻辑。”

“那也不用全拆啊,可以拆一部分,留一部分……”

“思想解放,必须治重症,下猛药,一定不能采用添油战术,三座大山必须一次掀翻,这里可不讲究愚公移山……”

“你们一定会后悔的,你们会今天怎么拆的,后面会怎么建起来。”对面已经破防了,说话都有些歇斯底里了。

这个时候赵鑫一脸憧憬的说,“我也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会重新把城墙建起来的,最少也要重建一部分,也许是原址重建,也许是迁址重建。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也许是三十年,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和现在面临的情况一定完全不一样。我相信那个时候一定是全国人民大解放,各族人民齐心协力,组织和群众万众一心,任何空间上的阻隔,都不能割裂我们的感情。到那个时候,我们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