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即便是现在去哪都需要介绍信的时代,各地也会给麦客开辟绿色通道,甚至公社化之后,这些人仍然在每年的麦收时间活跃在小麦种植区。而这些麦客由于流动极大,往来方便,所以他们经常会随身携带一些商品,到各地交易,而且他们流动规模大,又没有规律,所以从麦客手里买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不好拿出来的东西的好办法,可惜非常有时间局限性,否则于亚楠就不会现在就把麦子运回来了。
“大姐,爹和娘还有二姐,现在都在北大田盯着呢?”
“在那里盯着什么?都快收麦子了,不在家里好好歇着,盯什么,麦子还能自己张腿跑了不成。”
“麦子倒不会自己跑,但是会有人给咱们割了。”
“凭啥,硬抢,那可是咱们家的东西。”
“大姐,你把户口迁到城里之后,村里就把你的地给了,于家岭家了,他们家今年刚添了一个小孩儿,正好分地。”现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和以后的重新分地之后的政策几乎一模一样,或者说,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分地,其实就是恢复的现在的政策。怎么呢,于各庄一共是435口人,是个小村子,两千多亩地,平均一个人四亩半。于亚楠的户口转走了,或者有人死了,她们的地理论上就要拿出来分给村里没有地的人,但是如果大家都有地,那么于亚楠家就还可以种着。同样,你家添丁娶媳妇,但是村里没有自由地,那就只能要么忍着,要么开荒。
所以于亚楠的地给了于家岭家合情合理,但是就算是把地给你了,地里的庄稼可是我的,和你有什么关系。“老三,地给他们家了,等我们收了麦子,不就是他家的吗,他们现在还要抢到我们马上就要成熟的麦子不成。村里族里都不管?”
“可不是嘛,他们就是明抢,而且你上次改名迁户口可是暗地里把村长和几个族老都得罪了,尤其是二爷爷和六太爷,他们都说,你户口迁走的那一天,你的地就不是咱们家的了,虽然按理说,地里的麦子还是咱们家的,但是二爷爷说了,于家岭媳妇不是个东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咱们家也不缺吃的,没必要争竞这点东西。”
“嚯,咱们这位二爷爷可真大方,四亩半的麦子,咱家可就靠着这点麦子改善一下伙食,换点钱呢,一亩地八十多斤,四亩半可就是小四百斤啊,就这么让咱们让出去,凭啥。我还当村长是个好人呢,没想到居然也是这种玩意儿,真当没人管的了他们了吗?族长五爷爷呢?”其实还真没有什么办法,就是邻里纠纷,内部解决为主,你不报警,镇上和警察基本不管。但是大部分人为了宗族荣誉基本上都是不报警的,京城里同一个大院住着的,就是普通邻居还是能不报警就不报警呢,更何况同一个村里,大家还都是亲戚。
“你走的第二天,五爷爷就把腿摔断了,现在还在家躺着呢,没人通知他,他儿子也和二爷爷他们一伙了。”
于家就种了这么点麦子,和玉米轮种,再加上三百来斤的棒子,这可是加上中间的玉米核的,亩产不到四百也说的过去。其他的地方种的都是谷子,高粱和地瓜,尤其是高粱,虽然既不好吃,也不好管理,但是产量是真高,现在亩产150斤左右,是北方细粮中产量最高的,而这个数据到六十年代飙升到四百多斤,试验田数据甚至能破千 ,但是小米和高粱在交国库粮的时候是算细粮的,不用像地瓜那样折重,地瓜亩产破千,但是不同地方算法不一样,基本上都是五斤折一斤,折算下来亩产两百多斤。南方略好一点,水稻亩产三百斤到五百斤,是真正的产粮大户。这也是面粉价格几乎是大米两倍的原因。
就这样,现在的农民的收入是小麦换钱,小米和高粱交给国家,自己吃棒子和地瓜,当然也要卖一部分。
吃惊不,小麦亩产八十多斤,新世纪小麦亩产一千两三百斤,这就是技术的进步,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也是某些人嘴里的科技与狠活。49年整个京城小麦种植面积不足八十万亩,平均亩产更是只有区区62斤。50年,东北,中原等地农民自发开展季节性农业生产竞赛;51年,农业部发布农业生产奖励试行办法;53年,农业部发布第二个小麦增产竞赛条例,开展爱国增产竞赛。在层层鼓励下,小麦亩产创造性的达到了亩产八十斤。五七年随着众多的水利设施建设,大批的旱田被改造成了水浇地,终于在六二年,小麦产量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亩产126斤。
六三年,京城启动“百万亩小麦亩产300斤”的科技攻关,于两年后成功。这一攻坚战,后来被称为“小麦会战”。六四年丰收的前一刻小麦大面积的得了锈病,大规模减产,即使是这样那一年的小麦亩产达到了150斤,六五年平均亩产达到了226斤,基本完成目标。
“老三,你在家等着,看着这些麦种,这可都是宝贝,明年你能不能天天吃白面馒头可就全靠它了。”这些小麦就是于亚楠仓库里那些,她前世家里种了自己用的,在不用化肥的情况下,旱田亩产八百斤左右的超级麦种,放在现在绝对是秒杀级别的。“你可千万看好了,为了这两袋种子,我借了人家好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