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回乡(1 / 2)

为了能安心的回乡,并让哥哥从繁琐的监工事务中解脱出来好好学习。王清澜特意让李首富举荐了一位做事圆滑又稳重的忠心管事,花了两天的时间教会他组装自行车,并接手监管自行车零件的诸项事宜,直到他能熟练上手,才放心的在账户上支取了银子,带着小厮们采买救灾物资。

这次的旱情较往年要严重,官府的赈灾粮根本不够分,很多灾民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王清澜所处的乡镇因靠近水源,旱情稍微好些,但是也收成大减,很多地方食不果腹。

王清澜买了好几车的救灾物资,全部是粮食。出发之前,她找到了张亭长,说明来意,请他派些人手,护送他们回乡赈灾。其实她这么安排,完全是为了给亭长增政绩,刷好感。要知道李首富家的护院小厮人手一大堆,随便派些人手,保证安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除此外,她还分出了好几车的粮食给到亭长,让他分配给其他受灾人群。张亭长也是个识趣的人,立刻传令下去,特意安排了一天为他们送行。毕竟是老百姓自发的赈灾行为,值得表扬,如果有更多的人被带动起来出钱出力,他肩上的担子将会减轻不少。

出发的地点安排在衙门口,那天买了自行车藏品的大佬们都来了,而且还自发的又添置了好几车的粮食。

一阵敲锣打鼓后,张亭长代表朝廷开始讲话,感谢玲澜车行及诸位大佬的善举,并号召更多的人出钱出力,救灾民于水火之中。语言恳切,催人泪下,竟也有不少围观的好心人受其感染捐款捐物。

这次回乡,兄妹三人同行。原本,王清澜想留着哥哥在家里温书,毕竟开考的时间就要到了。但王清睿执意不肯,就只好依了哥哥。

回乡的路程不是很远,因马车拉的物资较重,故他们走的很慢。一路上看到了很多衣不蔽体,面色蜡黄,两眼无神的难民走在路的两旁,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凄凉绝望的气息。

他们搬到镇上的时间不过才两个多月,灾情竟然发展到这种程度。他们搬家的时候,村里乡亲们已经没有多少吃的了,两个多月过去了,也不知道村长他们现在的情况如何了,兄妹三人不禁揪起了心。

这几车的物资走在路上很是招摇,那些饿极了的灾民看着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贪婪。如果不是看着马车旁边带着佩刀的衙役,估计胆大的都已经冲上来开始动手抢了。

兄妹三人下意识的催着马车走快了些,一个时辰后,他们回到了以前居住的村子叶家村,找到了老村长。

老村长比两个多月前显得更为苍老,原先花白的头发已经变的全白,挺直的腰板也变的有些佝偻。听说王清澜他们是来送赈灾粮的,激动的两眼泛泪光。

自王清澜他们走后,村里陆续又走了好些人,有些是投奔亲戚,有些是实在过不下去想到别处找些活路。就这样,村里凡是能走的都走了,只留下了一些腿脚不好,年纪较大,舍不得离开家的少数村民。村子里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吃完了,眼看着就要弹尽粮绝活不下去了。

这几天,村长为了这个事情,四处找救济粮,硬是熬白了头,王清澜他们的到来就是一场及时雨啊。

虽然这次带的粮食不多,但好在留下的人也不多,每家省着吃,勉强能吃到明年开春,届时只要能下雨,可以播种,一切都可以得到缓解。

看着天已近中午,老村长说什么也要留衙役们吃饭。衙役们哪里吃的下,帮着老村长维持着秩序,将粮食分发完毕后,就打道回府了。

兄妹三人没有回镇上,他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村里人的救济,现在特别想为村里做些什么事儿,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们将原先的茅草屋收拾了一下就住了下来。

第二天,兄妹三人带了些粮食和礼物来看望村里的老夫子。王清睿在的时候,老夫子教的分外用心,王清睿对他也很是尊敬。

老夫子身体尚好,老伴和孩子也陪伴在身边,虽然也和其他村民一样食不果腹,但看起来却精神很多。

“夫子,这是我们特意从镇上带回来的一些点心,数量不多,您先尝尝味道,感觉好的话,下次我再多带些。“王清睿在夫子面前毕恭毕敬的说着。

”好好,清睿长大了,知道给夫子带礼物了。“夫子欣慰的拍拍王清睿,笑的两眼弯弯。

”来来,你们俩也坐下,都长高了,长漂亮了,看你们的气色,在镇上过的还不错吧。“转身,老夫子又开始招呼起王清澜姐妹俩。

”托夫子的福,我们兄妹三人在镇上过的还不错,现在镇上李首富的铺子里上工,挣些小钱勉强能度日。“ 王清睿并没有将妹妹合伙开车行的事情说出来,不是不相信夫子,而是妹妹太小,这件事情说出来也多半没有多少人相信,还要费很多的口舌来解释。

”好啊,没想到你们兄妹三人还能得了李首富的庇护,可千万要好好上工,不能辜负了别人的好心。"老夫子只以为是机缘巧合,让兄妹三人入了李首富的眼,从而得了庇护,便没有想太多。

”对了,清睿啊,开春后,镇上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