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察琅嬅让我们看到,大清父权毁掉了一个原本可以善良美好的女人,让她变成饿鬼,毁掉她身边所有的人,从她的奴婢,到她的亲生子女。
这人物非常不讨喜。
这人物非常不讨喜。
男权社会将女性强行绑定在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上,而对于女性主体的身份,给予的不仅是忽略,还有鄙视。
中国道德,女儿的核心是顺从父母,达成父母的期待。
中国的夫妻之德,妻子核心是顺从丈夫。
中国的孝道,核心是孝顺母亲。
那么作为自己,女性是失语的,不可以有要求也不可以有欲望。
为了获得女人最终的权利,她尽力生子,就像她母亲逼迫她一样,逼迫她的子女,优秀出色……
最终,她没能完成这些期待,灯枯油尽,怨念而亡。
这个人物没有玛丽苏,也没有夸张yy。
她背负期待又无法达成,真实得可怕,让我们不愿意细想,细思恐极。
1、
身为一个女人,富察琅嬅没有主体的欲求,而是被众多外力裹挟的工具人。
她从肉体到灵魂,都依附于父权,夫权,儿子,汇集了他们欲望的投射。
她从肉体到灵魂,都依附于父权,夫权,儿子,汇集了他们欲望的投射。富察氏的女儿,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后,爱新觉罗家族未来继承人,嫡子之母:
她被选中为宝亲王嫡福晋,剧中熹贵妃对霍乾隆所言:“富察氏满门位高权重。”
她成为中宫皇后,“我要做得更好,比任何人都更像一个正妻”,她要求她女儿不能叫她额娘,要叫皇额娘,因为“你的额娘不仅是额娘,更是皇后。”
她劝她的女儿联姻蒙古,开口就是:“我一出生就知道,我这条命,就是属于富察氏的。”
无论怎么挣扎,绳索只会越缚越紧。
她的一生,只能去满足身边人的期待,才获得一点点可怜的价值感和回应。她缺爱,缺共情,缺理解,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当她以35岁的年龄再次怀孕时,富察夫人貌似关怀,实则绑架的一句话:“您腹中的孩子,关系着富察氏满门荣耀。”
看到这里,很多女观众能看到自己:
童年被父母要求,做好女儿,成年被丈夫要求,做贤惠的妻子,晚年,又被儿女要求,做个好母亲。
谁真正问过一句:你真正想要什么?
谁真正能说一句:我知道你不容易。
………
这些话,她始终没听到,她从未听到过。所以,她只能像过去无数年一样,抿住嘴唇回答道:“我明白,我一定会生下嫡子,不让你失望。”
整个后宫都能看出来,她地位的虚浮无力,后期的嘉妃甚至直接躲在她背后算计她,让她集众人怨气于一身。
不怪别人看不出来:一个得到皇帝信赖,位置稳如泰山的皇后,何必如此苦苦筹谋,让嫔妃不孕不育?
作为母亲,她也没能保住两个儿子的性命。唯一的女儿作为权势筹码,远嫁蒙古,算是为富察氏母族尽了一份力。
他从小没有父母之爱,是个虚空的壳子,他接受这桩婚姻,将富察琅嬅看作笼络富察氏的工具。
是富察琅嬅又一段裹挟、物化人生的开始。
富察琅嬅心心念念的是母族的利益,霍乾陵要的则是,唯命是从、只忠于他的妻子。
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秒,富察琅嬅和霍乾隆,都是各自为政,离心离德。命中注定,他俩的链接就是“君臣”,是爱新觉罗家族和富察家族利益交换的代言人。
唯独不是爱人。她深夜醒来,只有恐慌:作为妻子,得不到丈夫的怜爱。她既然选择捍卫富察氏的荣耀,注定失去爱。
她未必不知道:她自己都不把自己当爱新觉罗家的人,皇帝尊重她、顾及她的面子,却不会拿她当自己人。
现代男人都受不了伏弟魔,何况霍乾隆。
可是她除了接受这一切,还有别的选择吗?
霍乾隆要将一个不知道爱为何物的工具人,架到八宝莲台上,变成神佛。
至于怜爱,至于接纳她的缺点,至于保护、风雨同舟……她得不到,更别提心意相通。
可怜,她望着高高的莲台,却如邯郸学步,向上攀爬,都不知道先迈哪一条腿。
而慈悲背后,她只能依靠种种手段,离间、制衡、分化妃嫔,加害其他妃嫔不孕;笼络皇帝贴身的太监……才能坐稳皇后的位置。
她让贴身侍女莲心,以双十花样的年华,去做年近半百的老太监王钦的对食夫妻,以探知霍乾隆的心意。
她居然真心觉得:“对莲心,这也算不错的归宿了。”
明知莲心被病态的王钦折辱到生不如死,她何尝有过半点恻隐之心?可还有对人性的基本共情?
将长春宫宫女太监的宫俸都减半,她居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