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说中的刘备就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张飞是“勇”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赵云是“忠”的代表等等。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义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为了总结历史的兴衰规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种历史循环论或是宿命论的思想。然而,至少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周末七国分争”至清代,这一规律还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表现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拥护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的愿望。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宣扬信义思想:作品通过“桃园结义”的故事,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从而表现出明显的“信义”思想。
小说一开篇就是“桃园三结义”,“义”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终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通过关羽这一形象,典型地宣扬了“义”的思想。作品中还多处表现了关羽的忠义性格。实际上,作品中突出表现的正是关羽“义”的一面,关羽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一个“义”的典型而出现的,“义”是关羽性格的基调。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义”的人格化。
展现历史斗争智慧:作品三国演义》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通过三国之间。
黛玉丧母,进京依附外祖母;
宝玉母姨及其子薛蟠、女薛宝钗进驻贾府;
宝玉在秦可卿卧房午觉,梦游太虚幻境,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致贾瑞命归黄泉;
秦可卿病亡,公公哭得如泪人一般;
贾元春加封贤德妃,获准省亲,元春题名别院为“大观园”;
宝、黛二人于沁芳闸共赏 《会真记》,宝玉以张生、莺莺喻己喻人,黛玉感极生嗔;
王夫人怒逐金钏,金钏不堪受辱,投井身亡;
宝玉事发,贾政痛笞宝玉;
探春发起组织海棠诗社,此时邢岫烟、李纹、薛宝琴等同时入驻贾府,彼等均具诗才,大观园比前更加热闹;
刘姥姥携外孙板儿进荣府,深得贾母欢心;
紫鹃戏说黛玉将回苏州,宝玉呆症大发;
贾琏垂涎尤氏姐妹,偷娶尤二姐;
尤二姐为凤姐所害,误服虎狼药,吞金自尽;
尤三姐殉情饮剑身亡;
贾赦欲讨鸳鸯为妾,鸳鸯哭诉贾母,贾母申斥贾赦夫妇;
王夫人、凤姐夜抄大观园,司棋、晴雯被撵;
晴雯病亡,宝玉心痛如绞,作《芙蓉女儿诔》以祭;
迎春嫁了“中山狼”孙绍祖,受尽凌辱而死;
薛蟠吃酒打死酒店当槽被擒拿;
夏金桂误饮毒药汤,自取灭亡;
元妃薨逝,通灵宝玉丢失,宝玉丧魂失魄;
凤姐奇设调包计,黛玉闻知宝玉娶了宝钗,魂归离恨天,宝玉于潇湘馆痛祭黛玉,紫鹃细诉黛玉临终情景;
薛宝琴史湘云相继出嫁;
锦衣军奉旨查抄贾府;
贾母逝世,鸳鸯上吊身亡;
凤姐病重,临终托刘姥姥照看巧姐;
宝玉魂魄随和尚重游太虚幻境,见到众多已离人世的姐妹;
宝玉、贾兰叔侄赴考,出考场,宝玉旋即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