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桓温来了(2 / 3)

叙述一下。”

哎呀,点到我的名字了,陈谦心中一阵子的慌乱,众朝臣都转头在大殿中来回寻找着他。

稳定了一下心神,整了整朱袍,陈谦出了班列,快步走到丹樨前,向上躬身一揖,然后又向司马昱、桓温分别施礼。

面对手握东晋最精锐的十万大军,都督六州诸军事的传奇人物,陈谦开始后背冒冷汗了。

“你叫陈谦?是何方人士?”桓温语气颇有不善。

“末将颍川人士,家父广陵公陈眕。”

“哦……”桓温心道,是陈眕的儿子啊。

老一辈的革命家们,虽然手无实权,但威望颇深,对待他们,权臣们往往都是敬而远之。

“姚平北驻守谯郡,我也有所耳闻,但焉知他就是真心归降?若是哪一天反戈一击,回头渡淮河攻寿春,下历阳,可就与建康一江之隔了。”

桓温本来是想假装不知道姚襄已降的事,回朝诘问司马昱,殷浩北伐失利之事,但听说是陈眕的儿子出面做的此事,语气有所缓和。

陈谦看了一眼司马昱,见司马昱正充满了鼓励和期待的眼神看着自己,心下稍安,又向上躬身缓缓道:“陛下、太后,臣奉中军将军之命去汝阴见姚襄,据臣观察,其一,羌族老少妇孺五万余户尽在汝阴,如姚襄有不臣之心,也不会举族来投,其二,姚襄派其弟姚硕德随臣一起归来,做人质,足见其一片赤诚,微臣愚钝,年少无知,还望征西大将军明鉴。”

陈谦略带稚嫩的声音,回荡在鸦雀无声的太极殿上,令每一个人听的清清楚楚。

良久,无人接话。

陈谦惴惴不安,心中忐忑,有没有说错什么?

他是真心不想卷入朝廷和荆州之间的势力内斗中,一心想痛快淋漓,跃马中原,杀敌斩将。

耳畔忽然又传来最令他心定气闲,勇气倍增的声音。

褚太后在帷幔后俏声道:“陛下已拟旨,田孜宣读!”

田孜忙手捧圣旨来到丹樨前,宣读:

“应天顺时,受兹明命:

有北伐主将中军将军殷浩、徐州刺史荀羡共同署名上书,鹰扬将军陈谦,奉命北上许昌,兖州刺史蔡裔轻敌冒进,致使前锋折损,陈谦在建威将军谢尚指挥下,力挽狂澜,刀斩敌酋苻菁,歼敌两千余,后奉命渡淮宣慰姚襄等降将,令其举族来投,陈谦恪尽职守,奋勇杀敌,临危不乱,堪为大用,今封陈谦为左军将军,赐爵兴平县男(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臣,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陈谦匍匐在地,三叩首。

升官了,发财了,县男每年也能凭此爵位食二百邑。

感谢国家官员评审委员会,感谢我的团队兄弟们,一定得特别感谢一下谢尚,是他幕后在外甥女褚太后那里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我想说,一切荣誉是属于父亲、母亲的……

哈哈哈,陈谦喜不自胜,强忍住笑,站起身来,向后退回班列中。

“哈哈,恭喜鹰扬将军,不,恭喜左军将军,英雄出少年啊。”桓温朗声大笑,喋喋枭声,显得异常刺耳。

敢在太极殿上如此大声喧哗的,也唯有他一人了。

如此一来,满殿文武官员,都认识了这个年轻人,陈谦,二十岁的四品大员,男爵。

傍晚,用过晚饭。

陈眕手捧敕封诏书,恭恭敬敬放在祠堂中央,拜完列祖列宗,回头看了一眼还跪在地上的陈谦,心下大慰。

天下哪个父亲不希望儿子超越自己,哪个父亲不望子成龙?

“谦儿,起来吧。”

“是,父亲。”

“走,跟我去书房。”

父子二人一前一后来到后院书房中。

陈眕手捋胡须道:“谦儿,今天朝对得当,为父很是欣慰,你从军北伐三月有余,成熟了很多,还是军中锻炼人啊。”

“父亲,我也是怎么想怎么说,说完心中甚是惶恐,唯恐说错了什么。”

“正因为你说的真实可信,才是应对得当,桓温、司马昱都是人中龙凤,如你心机深重,必定得罪其中之一,你想,姚襄真降有利于司马昱,姚襄假降有利于桓温,而你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无倾向任何一方,将来无论姚襄如何,与你没有半点干系,他二人还会再次各执一词,那是以后的事了,你成功的化解了一次朝廷内斗。”

“父亲,今天我表现的有如此作用?儿实是不知啊,桓温千里东下,这就被说服了吗?”

“嗯,他回京应该是威慑一下朝廷,表示自己的存在感,实在找不出殷浩的谬误,领一些封赏,很快就回去了。”

“父亲,儿子将来应该倒向哪一边才对?”

“你能想到这一步,为父甚是欣慰。”陈眕站起身来,负手踱步,思考片刻,接着又道:“你想平庸,那就左右逢源,你想建功立业,那就自己深刻思考一下,看看谁能助你将来统帅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