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慕容恪来了(2 / 3)

他如果在那个时代自谦是武力值第二,那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了。

就是他的存在,才使猛人桓温,牛人王猛这些枭雄智者们对慕容燕国望而却步,偃旗息鼓。

就差一点了,与鲜卑燕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实现双边贸易了。

他十五岁领军时,因为长相过于柔美不足威贺敌人,又年幼难以服众,所以他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

但最后,慕容恪喜欢戴面具沙场冲锋一事,被附会到北齐的奠基人高欢之孙、鲜卑人高长恭身上。

高长恭也是一位长相秀媚的男子,他曾被封为兰陵王,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的由来。

这种戴着面具边跳边歌的舞蹈,在唐以后发生的另一次胡人入侵后,被出逃海外的汉人带到了日本,逐渐演化成了日本的“能剧”,中原大陆这种艺术反而绝迹。

谢万的表情不再僵硬,换上来的是恐惧,他的鼻子头上冒出了汗珠,在冬月的寒风里,暖阳下,闪闪发光,异常明显。

“慕容恪怎么会来?他怎么可以来嘛!”谢万喃喃地道。

他心道,我们就是搞一场军事演习嘛,何至于劳烦您亲自来……

但是,作为全军主帅的谢万,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些的。

于是他把责任推给了郗昙。

“没想到徐州兵如此不堪一击,耽搁了前来会师的破敌良机,此次北伐——”

未等他说我,就被手下豫州第一猛将,振武将军胡彬,粗声粗气地打断了。

“快下令,到底是打还是撤!”

幕僚也劝道:“撤吧,西中郎将,看起来徐州之兵是不会来了,眼下对面军力远胜于我方。”

“对,对,撤!胡彬,你率本部人马在后掩护,后队变前队,速撤之!”谢万忙吩咐胡彬和手下中军官道。

……

胡彬心中大忿,为什么是我断后?你先跑路?

几名中军官打马飞奔到各营传令去了。

未等胡彬反应过来。

谢万已拨转马头,自顾自的向南跑了。

对面的慕容恪已经来到两军阵前勒住马,他攒眉凝神看向晋军大营。

身经百战的他,一眼就瞧出了端倪,晋军有撤退的迹象!

他怎能放过这种稍纵即逝的战机?

但足智多谋的他有一点是弱项,就是高估了对手,因为他不大了解谢万,只知道他是个大名士。

平生谨慎的慕容恪还是对身后众人道:“传令下去,一起呐喊冲锋,再验证一下晋军的动机。”

顿时,一阵惊天动地的吼声传来,数万鲜卑铁骑愤怒地晃动着刀枪,冲三里外的晋军大营大声呐喊起来:“杀……杀……杀……”

然而,那些鲜卑骑兵虽然情绪激动万分,却没有一人脚下移动,包括他们的战马。

人要做到令行禁止容易,连马都能训练的如此如臂使指,慕容恪治军之神妙,真是盛名之下其实无虚。

听着鲜卑大军中发出了冲锋的呐喊,地动山摇,再加上接到了谢万的撤退令,晋军各部军心更散了。

大家来不及收拾帐篷、粮草、辎重,军械,掉头就向西南方向的豫州地界跑去。

慕容恪一看,晋军如大海退潮一般向后逃去,不再犹豫,手中令旗一举,大喊一声:“追上去,活捉谢万!”

整个平原上的鲜卑骑兵如同脱了缰的野马一般,呼啸着冲向了晋军。

和晋军的退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海啸一般,一片白色巨浪排山倒海地扑了过来。

伴随着冲锋陷阵的呐喊声,铁蹄声,一支支利箭从耳畔呼啸而过,遮天蔽日地落入溃散的晋军中。

只见人仰马翻,哭喊哀嚎响彻天空。

振武将军胡彬,先后跟随过谢尚、陈谦、荀羡,后从徐州调往豫州,效力于谢万麾下。

他极力保持镇定,躲避着漫天箭矢,指挥着本部人马掩护大军缓缓后撤。

不多时,鲜卑骑兵先头部队已经接触上了后军。

为首一员大将手持黑色铁枪,黑衣黑甲黑战袍胯下乌骓马,在一片白色浪潮中分外显眼,向一团黑云一般飘了过来。

胡彬极力镇定下来,虽然他早对谢万的所作所为不满,但一来是看在谢安亲赴汝南劝解的面子上,二来军人天职使然,他不能后退,若是他后退了,那全军即将覆灭。

胡彬已经身上插了三支箭了,仍奋力砍倒了几名身边的鲜卑骑兵,挥大砍刀迎向了鲜卑黑袍将领,只看见他后面的大旗上写着:乐安王。

他知道了,这是燕帝慕容儁的庶长子,勇冠三军的慕容臧。

胡彬手下几百骑兵就像大海中的孤礁,瞬间被奔涌而来的海潮所包围,经几下巨浪的扑打后,淹没在了白色海水的汹涌波涛中,无影无踪。

一时间,四万晋军互相踩踏,争相跑路,溃不成军。

谢万耳边听着“嗖嗖”的箭矢声,军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