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大战后的权力分配(2 / 2)

素有“东晋粮仓”之称的江州,依然落入桓温的势力范围,桓冲接管,无人敢非议。

以陈谦此次“围魏救赵”之策,解建康之围,收复豫州,平定徐州,兼掌徐州,也是情理之中。

陈谦当年的老部下,江左文宗袁宏火箭般窜升为三品祠部尚书。

清谈派的高崧平调为御史中丞,弹劾、监督百官,位高权重。

原吏部尚书王彪之,出任江南重镇会稽第一把手。

随着谢奕、谢尚离世,谢万被废,谢石虽然出任豫州刺史,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一点,那是因为他是陈谦亲信。

桓温瞅准谢家势衰,上奏举荐谢安为他的荆州司马。

谢安不得不为了陈郡谢氏一族,硬着头皮从隐居的会稽郡东山出仕了。

荆州派、清谈派、兖州派各有所得,大家一起洗了一次牌,一时间皆大欢喜,最后没有人是失败者。

当权者到了一定的阶层,没有了你死我活的争斗,讲究的是平衡、取舍。

当然,失败者也有两个,那就是谢万和郗昙。

一个志大才疏,自命不凡,一个阴损毒辣,狗急跳墙。

正是他俩的失势,令一个时代重新开启,而他俩又何尝不是高层的牺牲品。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四月十三,长江之畔,建康新亭(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

周围的丘陵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流。

渠岸堤上的柳树,随风飘拂,吹做千条线。

唤侣黄鹂穿梭期间,飞来飞去,争鸣不已。

晌午暖阳洒在三十九岁的谢安身上,显得更加翩然俊雅,气度不凡。

文武百官、建康故旧、名士大儒听闻他今日赴任荆州,纷纷来为他送行。

看着春日澎湃的长江之水,熙熙攘攘的送行人群,谢安那惆怅不乐的神情,怎么也搭配不到一起,无法吟诗作赋,达不到名士的洒脱无我境界。

御史中丞高崧开玩笑道:“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世人常道,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父老,而今江东父老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

谢安无言以对,内心羞愧不已。

但为了谢氏一族的未来,他也是责无旁贷。

没想到高崧的一席玩笑话,几经后世演绎,带来了“东山再起”这一脍炙人口的成语,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