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还有两位能臣在大狱(1 / 2)

1641年2月下旬,乾清宫

早朝结束后,只剩下崇祯皇帝和王承恩,崇祯问道:“大伴,这张四知如何知道坤宁宫的事情,你昨天查得怎么样?”

王承恩回答道:“回皇上,臣先前就派有东厂番子注意内阁大臣。

这次坤宁宫泄密事件这样的:是有人将信件送到张大人府邸。等到张大人在朝堂上弹劾周国舅时,东厂番子发现送信之人已经连夜逃出京城。

昨日晚上,老奴还问过张大人。他回答说道,他收到信件后,知道国舅作诗这件事,也担心有人栽赃周国舅,但信件上标明了周鉴进宫出宫具体时间。

张大人派人去查,发现与信件完全一致。所以,张大人认为这件事是真的。”

崇祯皇帝继续问道:“即使如此,那也不知道周鉴是否作了这首诗,只是时间符合而已。”

王承恩回答道:“回皇上,张大人回答说,这首诗明显是新诗,而最近周国舅做诗比较多。所以,张大人认为这封信是真的。”

崇祯皇帝仍旧怀疑张四知话,认为张四知肯定还从其它方面得到证实,只是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否则没有这么大的胆;于是要求东厂继续关注张四知府邸和行踪。

王承恩本来想提醒周鉴在刑部大狱的事情,但是看到皇上没有说,于是就沉默下来。

1641年2月下旬,刑部大狱

上午,妻子胡氏和堂弟来到了刑部大狱,妻子胡氏哭哭啼啼的。他们带来了好吃的东西和生活用品。

周鉴安慰着妻子,并对两人说:“没有关系!皇上过几天就会放了我,你们早日回家吧!”堂弟和妻子这才离开了刑部大狱。

下午时,按周鉴的要求,牢头安排了侯恂与周鉴见面。

这侯恂仕途坎坷,被崇祯年间内阁辅臣薛国观、温体仁陷害,也被崇祯皇帝怀疑、猜忌,最后遗忘在大牢里。

侯恂与弟侯恪于万历四十三年同中举人,同登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侯恂巡按贵州。帮助朱燮元平息贵州安邦彦叛乱,解贵州之围。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受魏忠贤阻挠,侯恂被罢官。

崇祯年间,侯恂亦被重新启用,后被擢升为兵部侍郎。

崇祯二年,侯恂和尤世威巡边时,在黄花镇遇火灾。侯恂受了重伤,在床上躺很久不能起来,请求罢官。

崇祯三年冬天,侯恂收左良玉为帐前杂役,还破格提拔他为裨将。

崇祯四年,侯恂又提拔左良玉为副将,挂帅印。

崇祯五年,侯恂被提升为户部尚书,运作良好,但遭内阁薛国观、温体仁嫉妒。

崇祯九年,侯恂被诬陷“靡饷误国”,被削职,入狱。

到目前为止,侯恂已经在刑部大狱呆了五年。按照原来的历史,1642年,因为朝廷需要,他被放出来;但又因为战事原因,再次被关进大狱。

周鉴真是感叹这崇祯皇帝的官很难做。

想做点事情,要么是被皇上猜忌和怀疑,要么是朝中大臣牵制、攻击和陷害。

见到侯恂时,这位老人已经五十岁以上了,白发苍苍,精神还算可以。五年的牢狱啊!古代的人,寿命那么短,又有几个美好的五年呢?

周鉴上前给这位老人鞠躬,把侯恂给弄得很迷糊。他不认识周鉴是谁,因为原来的周鉴与京城干实事的侯恂毫无交集。

周鉴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侯恂当然也是一堆怀疑。周鉴花了一段时间释放善意和解释,侯恂还是将信将疑。

但正如周鉴所说:最糟糕也就是蹲大狱,只要自己不乱讲话,与这位年轻人交流交流又有何妨。

于是,侯恂说道:“年轻人,你仅仅只是想和老夫聊一聊吗?说出你的意图来。”

周鉴哈哈大笑道:“晚生首先敬仰老先生的为人,希望老先生出狱后,为皇上,为我大明做点事情。

晚生最想知道朝廷该如何又快有好地增加国库收入?”

侯恂严肃说道:“老夫在大狱里呆了5年了,也知道一些外面的局势。如今,因为天灾和流寇闹事,朝廷收入不足;又因为建虏和围剿流寇,开支却不断加大!

库银欠缺,朝廷很多事情就没有办法做。

老夫也曾经思考过这些问题,现在明显收田税这条路走不通。商税本来也有,也增加不了多少,而且收起来很费神费力。

唯一能够考虑的是矿税,并调整盐税的收取方法。这些估计每年最多增加约100万两银子。”

周鉴则说道:“老先生没有考虑向官绅富人收税吗?我大明打仗是为什么?不就是主要保护这些官绅富人的财产吗?”

侯恂一愣,他认为这是个好思路。但是担任户部尚书的人,岂能不知道问题所在呢。

于是他说道:“年轻人,思路很好!但是,以什么名义向富人收税呢?朝廷需要有正当理由。此外,朝中大臣会同意吗?如果不同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