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书舍人(1 / 2)

1641年2月下旬初,乾清宫

周鉴关进牢狱的第三天上午,司礼监太监就过来宣旨了,刑部官员、狱司官员、牢狱管事、牢头还有锦衣卫一堆人跟着。

周鉴不仅释放了,还被敕封为中书舍人。司礼监太监还带来了皇上的口谕:下午到乾清宫觐见皇上。

牢狱里的孙传庭、侯恂和傅宗龙也都知道消息了。

周鉴猜测这次释放可能有三个原因:

其一、经证实,朝中大臣的弹劾言词只是打压周鉴,那首情诗也不存在亵渎问题;

周鉴不认为是这个原因。只要稍微想一想,崇祯就不会认为朝中大臣的话都是真实的。

其二、崇祯皇帝的疑心和帝王心术在作怪,他总想拿捏身边的人,现在拿捏和敲打得差不多了,自己就该释放了;

其三、襄阳和开封的坏消息已经到京城了;

二、三才可能是真实的原因,接下来,估计崇祯要真正重任他了。

这中书舍人可以说是个大官,因为它属内阁中书科,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也可以说是个小官,因为只有七品,而且富家子弟,捐资也可以获得。

不知道崇祯是怎么想的,怎么给自己这个官。

周鉴猜测崇祯希望自己处于两者之间,以内阁中书舍人的名义,实质上又不属于内阁,还可以参加朝会,他理解为皇帝的近臣。

但周鉴可不喜欢早朝:时间又早,四、五点就要起床;还要忍受那些官员啰里啰嗦、无聊的争论和整天的弹劾。

这方面,他其实很佩服崇祯皇帝的。这十几年如一日的早朝、朝会上的不停吵架、还有经常性的坏消息,他却还干得这么带劲!

回到家里,周奎一听当官了,脸色好了不少,总算儿子从大牢里释放出来;

但这几天,他打听到了那五万两银子的去处,于是问道:“鉴儿,什么时候去从皇上那里要回5万两银子?”

周鉴只好说道:“父亲,这银两已经捐赠出去了,是不可能要回来了。

但是,如今儿子已经是中书舍人了,以后可是来钱的机会很多。

父亲,我们周家是与皇上绑在一起的,只要大明好了,皇上好了,还愁没有银两吗?”

周奎想了想,也没有再说话。

母亲、妻子胡氏、弟弟、堂弟和家族里的人都很高兴!

洗漱一番,换了衣服,吃过午饭后,周鉴赶到了乾清宫。在乾清宫里,周鉴看到内阁成员、兵部尚书陈新甲、兵部侍郎几人。

龙椅上,崇祯皇帝明显脸色不好,众官员又默不作声地站在一边。

行过礼后,王承恩将两份文书递给了周鉴,周鉴打开看了一下,看得不是很懂,都是文言文,还是繁体字。

但他看到几个字,好像是开封、襄阳,他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崇祯皇帝马上问道:“周爱卿,襄阳城破,开封也受到流寇的攻击。你看,朝廷现在怎么办?”

周鉴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撂挑子”,更不能“耍大牌”,否则要么被崇祯皇帝秋后算账,要么众人认为他能力不行。

想了想,周鉴马上有主意了,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回皇上,听到这个消息,臣心里也不好受。

臣斗胆建言:开封是重镇,也是我大明面对流寇的重要据点,所以必须守住。

短期内,只要注重防守,特别是城门;保持开封城粮草供应不断,危险就没有了。

臣一直认为,流寇要养这么大一批人,必须要进攻大城池。

所以守住几个关键据点和大城池:西边有潼关、北边开封、南边是武昌、东边要小心。

尽管江南不适合流寇窜动,但如果不小心,小股精锐流寇出动也会出问题。而且,流寇一旦得知南直隶有大量粮草和钱财,就会疯狂。”

崇祯听周鉴的话,先是轻松,后又紧张了不少,于是再次问道:“周爱卿,南直隶怎么办?可有良策?”

周鉴说道:“回皇上,臣斗胆建言南直隶关键是南京、扬州和扬子江(明朝称呼长江为扬子江),所以只要控制水军,坚守南京、扬州,则南直隶没有危险。”

周鉴知道不能把话全部说完,肯定有官员会提出异议,他也做好了准备,这样更容易打击这些官员。

长期下去,自己的威信越来越大,官员也不敢轻易反对了。

崇祯皇帝表情又好了不少,于是不放心地向大臣问道:“众卿家,有何看法?”

兵部侍郎马上说道:“回皇上,臣认为周国舅纸上谈兵。几年前,流寇面对官员,四处逃窜;只要我官军出动主力,他们就作鸟兽散。

如今,只是因为官军狡猾,偷袭襄阳,才造成今日结果。

后期,只要派出派出督军,赐尚方宝剑,抓住机会,就可以再次消灭流寇。”

周鉴听完,觉得这人真是一群打嘴炮的家伙!他想观看一下众人的表演,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