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守城与破案(2 / 3)

三,新娘等的就是此人。

假定是此人施暴,新娘手中的灯笼都会因挣扎或倒地导致烛火烧掉皮纸,更不会握在手中,所以此人要么与此案无关,要么与死者非常熟悉。

破案最好从简单的可能出发,这是刘半城看书看来的经验。

如果新娘与此人熟悉,那么案情就会变得简单。

新婚之夜,新娘独自走出夫家,挑着灯笼来见,这种近似私奔的举动,后果极其严重,新娘敢冒大不韪来此,除非此人曾与新娘有过难以割舍的私情。

也许想一见后各自安然,也许是应约而来意图私奔,但为了掩人耳目,新娘一定会换掉惹眼的嫁衣,仓促的原因可以排除,因为按照新郎所说他早已入睡,新娘有足够的时间更衣。

这桥是通向闹市的必经之路,即便再怎么穷凶极恶的人,也不至于在桥上污了新娘的身子后再行凶,谁也不知道有没有夜行晚归的人,所以桥面不是案发的第一地点。

刘半城带着差人走到了桥下,河岸边有块草地,便带着众人一直往下走,直到找到一处有些杂乱的地方才停了下来。

差人在草丛中找到了新娘的腰带,绣花鞋,还有个水壶,经仵作检测,里面含有迷药,而这些被压塌的草被人刻意往上扶起过。

在几处齐小腿的草杆上又发现了沾了些血迹,刘半城想了想,令人沿着河岸边走,在草丛附近果然找到了一行上岸的脚印,经仵作比较,左鞋印与桥上尺寸相合,那为什么要单脚行路呢?

刘半城领着众人走到桥上,当场令人抓了正看热闹的新郎和更夫,押回了司空府审讯。

没动刑具也没审问,刘半城两人的喊冤声中在堂上说了个故事。

有对新人完婚,新郎装醉入睡,而新娘却偷偷从后门溜了出去,因为她收到了一封青梅竹马情郎的文书,大意要见她一面才会甘心,不然他就跳河而死。

等新娘提着灯笼赶到时,果然有人从桥上跳下了河,她匆忙下岸赶了过去,喊着情郎的名字。

那人已经爬上了岸,哑着嗓子叫他吹灭了灯笼,说不想让她看到他狼狈的样子,新娘流着泪照办了。

那人慢慢地走到她面前,哭着说了一堆相思的话,新娘始终以己已是他人之妇拒绝了他,那人见新娘不肯回心转意,便坐在了草地上嚎啕大哭。

新娘心软,只好蹲在旁边劝解,那人总算止住了哭,拿出一个水壶,以水做酒,要与新娘喝次诀别酒。

新娘不疑有它,含泪喝了几口,便觉得头晕眼花,这时,这人扑了上去,撕扯她的衣物。

新娘已做人妇,怎甘愿背叛自己的丈夫,于是努力挣扎,药性发作,很快便失去了知觉。

此人趁机污了她的身子,但意外发生了,新娘快醒的时候,听出了他的声音,辨认出了他的身份,此人大惊,用新娘的腰带勒死了她,在厮打中,情急的新娘也咬伤了他。

此人酒醒了大半,大错已铸成,只好将尸身先搬到一边,匆匆将压折的杂草扶正,这才点燃灯笼,插在新娘紧握的手心,背着新娘上了桥。

如果有人遇见,多半以为是丈夫背着妻子回家,可遇到的是个更夫,他有巡查的职责,所以上前多问了几句。

新娘一直没有回应,哪怕哼一声,这让更夫不由得提高了警惕,便要押着两人前去司空府。此人见瞒不过,只能告诉了更夫实情,苦苦哀求愿以重金保命。

财帛动人心,兼且夜黑无人,更夫最后答应了下来。

新郎原本想把新娘扔下河,顺水冲走,倒是这个更夫,知道这河水浅,尸首冲不了多远,仗着从衙门学来的一些技巧,就做了些布置。

新郎和更夫大喊冤枉,声称这是刘半城的臆断,完全是猜测之词,全无实证,桥上的鞋印说明那人只有一只脚,而两人都是腿脚健全之人,与事实全然不符。

堂下看热闹的人深以为是,说这肯定是独脚仙人在惩治失节女子,与两人并无关系,司空为了结案而胡乱断案,因此嘘声一片。

刘半城笑了笑,让新郎手搭在更夫的肩上,在新郎左鞋底扑了一层灰,再让他右脚高高抬起,随后命两人一起迈步,地上果然只有一个人左脚的鞋印。

新郎再次喊冤,刘半城冷笑了声,命差人挽起他下袴,右膝下果然有伤,牙印森然,新郎辩称这是家犬所伤。

刘半城懒得理会此人的强词夺理,令人抬着新娘尸身,押着两人去了新郎府上。

刘半城命人将家犬都带来,吩咐下人煮好两块肉,让狗在肉上都留下了牙痕,再与新郎膝上的牙印对比,是个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两者完全不同。

刘半城再令差人在死者口中塞入生白面饼,强行合上上下颌,取了牙印,果然与新郎伤口并无而至,众人当场一片哗然。

新郎一下瘫软在地,但仍然不肯认罪,诡称那人从河中爬起来,衣物上自然沾了污泥,自己的礼服就在屋中,可以当场查看,以示自己的清白。

刘半城看了默然无声的更夫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