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捕食的翠鸟电坠而下。
刘半城心头不由得一阵抽紧,一双拳头紧紧捏住,指节发白。
倒垂的头发已经触到火苗,巫女马上就要撞入火海,就在这危急关头,却有一道身影闪射而来,背部微微往下一沉,削了巫女下坠的力道,再一抖,巫女灵巧一个翻身,再次奔天而去。
两人接触瞬间,激起的火花大振,勾勒出一朵红色的莲花,掩去了两人身形。
等到火花消散了部分,巫女此刻已经如大鹏翱翔在空中,而地上的男子张口急啸,再次奔走在猩红的火炭之上,越奔越急,带的整个广场火星飘满了半空,围绕在巫女身后映射出的各种飞禽身边。
场面一度惊艳,又一度惊险,扣人心弦不外如是。
巫女再也没落过地,始终飘飞在空中,每当力竭,那个化作走兽的男子总会及时赶到,让巫女借力再起。
女子飞翔于空,男子迅奔于地,各自精彩,又彼此相助,终于演绎出了一场古史中盛大而惊艳的巫火祭舞。
刘半城看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跟场下众人欢呼连天,甚至把嗓子喊得有些哑了都不自知。
巫女缓缓从天而落,落在了趴立在火场上的男子身上,此时漫天都是火星点点,随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开始聚集,最后在半空形成了一个温馨的场景。
一头熊猫趴在地上,身上站着只不知名的鸟儿,两者仿佛在窃窃私语,鸟儿说着高空飞翔的快乐,熊猫回应着大地奔跑的欢喜。
一声轻鼓恰时响起。
高台上的幼童,不紧不慢地唱辞道:“礼毕,巫祀巫祝退,巫师男女退,上酒,乐起。”
高台上的三人逐一退下,刘半城以为这场祭礼结束了,正想退走,却见人群开始涌动。
老者从怀里掏出零零散散的小包,放在了面前,二三围的母亲便抱着幼童后退,有些病弱之人开始上前,经过老者少许询问探查后,拿着小包再行礼而退。
当刘半城闻到从身边走过的人带着一股药香时,这才知道祭典后是寻医治病,那些坐在前排的老者是身份尊贵的巫医。
刘半城准备随着一些纷纷起身的男女后撤,却发现其实大家并没真正地离去,母亲抱着孩子只是离开巫医稍远的地方,与大多数中年男女暂时坐在了一起。
空出来的二三席的位置上,很快陆陆续续摆上了酒菜,随着老弱开始入席后,抱着孩子的母亲们和汉子们也都找好位置坐下,皆面向外围,一脸微笑地望着正调整着位置年轻小伙和少女。
年轻男子依然围成一个大圈,不同的是双手搭在别人的肩膀上,后排的女子也是如此,随着一声巨鼓声响起,男子左转三步,止步俯身,大吼“嘿”;女子右转三步后左右脚交错左前右后成剪刀状侧身抬头大喊一声“哟”。再转三步,男子顿步仰头喊“嘿”,女子换脚顺序俯首回应“哟”,一直绕了祭坛三圈,这时又是一声巨鼓响,随之切换成小鼓。
男子的舞称为“喊天地”,女子的舞称为“应”,合在一起便是“天应地应”。
这已经是巫火舞最后的环节,踏歌而行,感天动地,求雨得雨,天下民安。
兴尽的男女开始散出队伍,坐到人堆里喝酒吃席,而彼此仰慕的男女再次组成圈,这次喊声依旧,可脚下的步子却复杂了很多。
男子脚下走着兽步,三步停时或踢或抬,或前或后,女子则要紧密配合出另外两支兽步的姿态,或迎或收,或左或右,当熟悉了节奏以后,小鼓声越来越急,人的转速就越快,脚下的步子变化越剧烈,把刘半城看了个眼花缭乱,喝酒的节奏就加快了不少。
男子这时的舞叫“求”,女子的舞叫“许”,是成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助兴节目,倒是与火舞节没太大关联。
一两个时辰后,无数年轻男女依然不知疲倦地跳着,还不停有人加了进去,随后开始唱起了曲,调子欢快,别具风格,很是好听。
大多数年轻男女没有入大席,而是围着堆堆篝火就地而坐。
篝火旁放着几坛酒,上方挂着已经烤得香味四溢的兽肉,大滴的油脂落在木柴上,烧得滋滋作响,想吃的人就拿刀割上一块,很随意,全无拘束感。
当嘴里满是香腻的肉味时,再喝上一碗甜甜的米酒,就会将那种油腻感一扫而空,不由得再想多吃上一块,感叹着酒与烤肉简直是绝配的时候,一直手脚不停的刘半城很快就发现不妙了。
这酒虽甜,后劲却是极大,难怪几个少男女看他独自喝完一坛米酒时,如同看怪物一般,要知道,此地最厉害的汉子也就喝个两坛,再多了也得跳河里去清醒。
刘半城一脸潮红,眼前的人物慢慢变成了双影,这时身边有人走来,轻轻地坐下,带着股很好闻的香味儿,旁边的几个少男女正要行礼,却被她用眼神止住了。
“醉了?”
“有点。”这声音好听,刘半城想扭过头去看看来人,可怎么也动弹不了,腹中火越烧越旺,脑袋越来越重,突然冒出了一个怪的念头:老子要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