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 章 长公主(1 / 2)

武阳郡城外,马蹄声响起,只见数百名官兵押着不到百人的匪徒,不紧不慢朝城里走去,这些匪徒被五花大绑,八九人为一组,用一根绳子串起来,就像串蚂蚱似的,里面有老小妇孺,也有青壮少年。

大小官员和城里城外的百姓,站城门外,夹道相迎,道路两旁的百姓,有的脸上挂满了喜悦,有的愤恨咒骂,情绪在这一刻爆发开来,有的胆子大的上前踢踹,官兵暴喝一声,打断他们的动作。

一位拄杖锦衣老妇人在家人的搀扶下,左顾右盼。

宜州大小的官员,也早早来到武阳郡等着,看到羽承安也是很疑惑,他们没见过楚修郢,年龄对不上,他们敢肯定领头的不是景王。

羽承安翻身下马,上前行礼:“末将羽承安见过,长公主!”

“将军,不必多礼。”老妇人伸着脖子,环顾四周:“”修郢那孩子呢,怎么没看见他人?”

羽承安恭敬回答:“小王爷一早就进城了,说了解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老人无奈叹气:“年轻人就是贪玩,好不容易来了,也不跟我这位姑祖母打个招呼,经年不见了不知道长得如何了。”

羽承安笑道:“小王爷,还惦记着您呢,您先回府指不定王爷正往您那赶了,末将公务在身就不打扰长公主了。”

老太太掏出手绢擦拭着眼角,连说几个好字,由仆人搀扶上轿。

老妇人是当朝皇帝一母同胞的姐姐,下嫁到宜州的一个世家,男人病逝,在她儿子这一代显得有些落魄,当了个郡丞,郡丞中央所任,太守也不太信任,相当挂职。”

在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不是很受宠,日子也过得拮据,很多时候都是这位长公主在接济,他又经常被派外出,皇后还是皇子妃的时候,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孩子也夭折了三个,长公主知晓后痛心疾首,又送钱粮又派人去照顾。

坐上那个位置,便给她赏赐了很多庄子和铺子,如今也够供她子孙挥霍。

那些官员等长公主走了以后,才满脸谄媚走过来和羽承安打招呼,也向他打探楚修郢的去向。

羽承安让他们去这里最好的风月场所找找看,说完直接翻身上马,押着这些匪徒进城游街。

楚修郢正在城里一个茶摊喝茶,顺便打听下当地的情况,摊上有个先生弹着胡琴说着书,看上去大概五十来岁,黝黑瘦小,身上粗布衣补丁摞补丁,却洗得很干净,鬓角也梳得一丝不苟。

茶摊的伙计看楚修郢是外地面孔,凑过去竹筒倒豆子,给他讲起这位老先生的故事,这位老先生是位落魄的地主,祖上是武阳郡的大地主,老先生年轻时本想考个功名,因父亲早逝,只好留下继承祖业。

书读的多了,为人嫉恶如仇,看不惯世间不平事,极为鄙夷自己父亲对权贵谄媚对乡亲的欺压。

他接过家业以后,经常乐善好施,修桥铺路,也会将土地借给那些没田地的百姓暂时耕种。

学不了父亲的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因他的性格得罪了不少权贵,生意被打压地一落千丈,他想着收回借出去田地,可那些乡民哪里能依?

直接和衙门小史合伙伪证,给他最扣上了一顶为富不仁,欺压百姓,侵占土地的帽子,县令顺水推舟给他判个了死刑,最后散尽了家财捡回一条命,疯疯癫癫了好几年。

那伙计嘿嘿一笑:“值得庆幸的是,他贴身丫鬟见他落魄了也没走,在他疯癫的几年一直照顾他,后来丫鬟也嫁给他了,两个人日子也过得不错,给他生了三个儿女。”

“不过后面,他大儿子被迫入伍参军,前几年跟着进山剿匪人没了,抚恤金也经过几层下来也……也没了,家里的媳妇年轻劳累过度,长年卧床。”

茶摊伙计自顾自感叹起来:“贼老天不开眼,好人呐,总没好下场,近两年还在靖水楼说书的,又得罪了人,女婿又被打断手脚,现在论落在街头说书。”

伙计瞄了一眼老板,小声道:“不过话说回来,我们老板嘴巴毒还小气,但心还不错,就腾个位置让他在我们这里说书了。

楚修郢听完唏嘘不已。

“嘿!您还别说,这位老先生来了以后,我们生意也好很多了,您看这些人都是冲着他来的。”

楚修郢点了点头,这位老先生书说得很好,声音低沉,抑扬顿挫,胡琴也弹得不错,随着故事承转启合,听得客人拍案叫绝,大家正当听得全神贯注时,不知道谁吆喝了一声,说吼山的匪窝被剿了,土匪头子正游街示众。

霎时间,所有人鸟兽散,跑去看热闹了,就连茶棚里的伙计也跟着跑,老板在后面追着大骂才怏怏作罢。

楚修郢看着有几个人连茶钱都没给,拔腿就跑了,不由哑然失笑,这些人多半是故意的。

见人跑光了,这位说书先生也将胡琴收了起来,轻叹了一声,正准备起身。

楚修郢摸了一些碎银,放在他面前。

他先是一愣,抬头朝楚修郢笑了笑,放下胡琴,拱手道谢后,将银子小心翼翼揣进怀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