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继仁昨完回去的比较早,晚上在复盘的是后比平时多了一个小时,早上起来感觉睡的不够好,嘴巴干的,最近的烟瘾似乎有些大。每天早上翻看着当天的信息,查阅每一份邮件,研究今天的行业以及个股的研究报告,是每天早上的必修课。翻看着研报系统和资讯系统,以及各大门户网站的重点资讯以及业内各个知名研究院的点评和分析。
刚开始如同浩瀚烟海,天马行空的各种信息完全没有头绪,但长时间的大量阅读和不断的总结思考,景继仁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这就好比看到了一本好看的网络小说,几乎花费所有的空余时间恨不得立马看完,直到断更等待更新,所有前面的情节都掌握,每天只需要观察新的变化,所以有些时效性差的文章和内容自动过滤。
另外公司也有自己的财经报刊系统,借助互联网的快捷和便利,获得信息的途径也变的方便,强大的搜索和分类引擎,让阅读成为一件简单的事情。
与以往一样,正在翻看三大证券报的景继仁被一条市场信息所吸引。这是证券时报发布的一份关于清欠的数据动态信息,时间刚好是2006年11月30号早上8点17分,内容是从2007年1月1日起,新的会计准则将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上市公司投资股票计价方式、债务重组损益确定、投资性房地产规定等对上市公司影响将较大,相关上市公司利润也因此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
其实在当时这样的解读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多年后当景继仁再次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为当时自己的不盲从而感到自豪。大多数都是从外部环境看,认为当年宏观经济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三过”问题仍较突出。这其中,信贷增长远远超过年初目标,尽管近几个月增速放缓,但中长期贷款依然同比增加较多。市场普遍预期,07年是调控重点之一是收缩市场上的流动性,这无疑也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在现在看来,这就是当时人们对大势的看好,其实现在啊看看大家都当笑话来看,但完全忽视了当时的大背景,都是事后指数大涨之后才发现当时的判断是多么的荒谬。但在证券市场总有一批人如苦行僧一样,践行着自己的道路,做独立的思考判断,他们有周老师,蒋股神还有学习他们的景继仁,以及很多同道中人。
实际上这个消息的出台完全是为了企业股改扫平最后的道路,这不是马后炮,因为景继仁是顺着这个方向判断并长期跟踪下来的。当人们在讨论的是怎么影响企业的利润变化,而很少有人关注到一则动态,就是沪深股市清欠动态每日报表,而这份报表是公开的市场信息,当时就在证券时报一个版面的角落里,没有人去关注,因为清欠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他们想要的投资价值。
去年11月,管理层按照上级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问题务必在2006年底前清偿完毕。其实就是一个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欠款的行为,截至这个时点其实好人们都被招安了,就剩下那么几个老赖了,大股东清偿不了了,上市公司的债权无法兑现。而新会计准则的施行就是为清理那些病灶的,从此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改在政策层面的路就被铺平,通过一系列的债权债务重组等形式,阻碍股改的会计层面的障碍被完全搬开,股改的进程被提速。这就是后来四季度一直涨了三个月的内在逻辑。
当然这还有当时的外部环境,当时很多市场人士解读的三快问题是错误了,当然从理论上将当时的这些观点并没有错,但人知的局限性就成为天花板,实际当时只有少数人看出投资增长过快是煤老板,实际上是全球大宗商品的牛市到来,煤老板刚好恰逢其会,没有老板,也会有个煤爸爸出现,在一个人的一生际遇中,很多人说靠努力勤奋,其实还有更高的一层就是被周期推着走,就像人生就是一场康波。
当然放在国际大宗商品长达数十几年的牛市里,贸易顺差过大还是事吗?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直到成为全球大经济体。所以对国际大宗的研究过少是当时国内行业很多分析师的短板,因为在那个技术分析为王的年代,在那个浮躁而追求短线块钱热钱的时代,人们追捧的是涨停板战法,如何挖掘牛股等等,虽然不完美,但毕竟代表一个时代,我们还是无限的敬仰。
实际三快里面最难理解的就是信贷增速问题,因为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储蓄和信贷大国,任何一个财政货币政策的变化都要符合一定的规则,一切从老百姓的钱袋子出发,所以信贷问题研究懂了,中国的经济就能看透过迷雾看到一些真实的部分。
因为信贷问题实际上是流动性的问题,而流动性问题的本质就是信用周期在扩张和收缩时候对A股意义。景继仁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并有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信用周期方向的问题决定了市场估值的整体方向,所以只要有业绩驱动支撑,估值会不断的上升,什么时候出现泡沫,业绩跟不上了,长期不能支撑了,并可能在未来还有确定性回落的时候,泡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