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随着三方存管开始深入普及,银行也准备搭乘上证券这趟快车开始争夺股票保证金的规模,这是很快的一块大蛋糕,大到什么程度呢?简单的说,以前的证券公司客户的保证金一般都是由当地营业部自己开户管理,并没有向总部集中,而且总部集中的时候也不会全部的集中,或留下很宽裕的头寸来应付客户的取现。
这就导致证券公司如果内部控制和制度不严格,就会挪用客户的保证金去做自营业务,俗话说就是自己去股市挣钱去了,但不是用自己的钱,而是客户存放在证券公司的钱。可是证券市场不会i因为你是证券公司就能稳赚不赔,反之很多的证券公司在面临盈利压力下,铤而走险的挪用客户保证金炒股反而亏出来了更大的窟窿。
为了规范市场,保护客户的投资资金的安全,乡里会同村里面联合附近几个组织,将全国的券商保证金都集中起来,另户存放,由银行来负责实施资金的存取,客户发布指令到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核实信息后再将信息发送给银行,银行核实无误后直接转入投资者个人的股票账户,而该股票账户里面的资金只能转出到对应的客户个人的银行卡,由于引入银行进行资金存管,故被业内简称为第三方存管。
第三方存管的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证券公司挪用客户资金的历史难题,从而从制度上为保证金的安全提供了保障,投资者、银行、券商三方共同签订协议,委托银行管理资金,券商管理流水往来与银行每日对账交割,从此券商被剥离了资金的调度权,这就使得挪用保证金完全成为了不可能。
但是资金存管方放在哪里,还是证券公司说了算,特别是头部券商保证金动辄百亿上千亿,规模大的甚至万亿,这么大一部分钱对于银行来说是大蛋糕啊,这是活期存款啊,而且每月都是数额稳定的放在那里,如果遇到大的行情,金额更是增长的快,银行的存款规模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各家行长磕破头都会争取的东西。
所以四大行先发优势就很明显,一亿元造价的三方存管结算系统不是哪家银行就能轻易的建立起来的,但对于四大行来说,只是需求快慢的问题,很快各家都有了自己的存管系统,于是客户保证金争夺战就此拉开,为了获得更多的保证金托管金额,银行和券商分业很多年后,第一次有了业务上的深度合作。
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银行开放自己的网点和客户,券商派人去对接银行网点,为银行客户提供证券开户服务,所以客户办理业务选择银证转账时候签订三方存管就在那个网点,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的客户去其他行开户转移走资金,同时也能通过这个业务吸引其他银行的客户转移资产过来。
往往大家都有共同利益基础的时候,勾搭就是迟早的事情,只不过有些券商动作快,有些慢而已,景继仁所在的券商就是属于动作比较快的,这不营销部一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实习生转正的员工全部铺到市内四大行的网点中,开始深耕银行渠道,一起协调展业分享股市上涨带来的红利。
所以事情异乎寻常的顺利,几家分行都是大力的支持,甚至出动了分管个金的副行长专门协调驻点事宜,一时间营销部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景继仁开始启动社会招聘,按照营业部的构想,要求营业部截至明年要人数超过100人,随意目前这20个骨干必须尽快要到渠道锻炼,以后还要靠他们带新人,这是景继仁最忙碌的时候。
特别是新的考核制度,按照客户净佣金收入8%-30%拿出来按照资产和交易量的区间分段给予营销人员奖励,并取名为居间人,言外之意就是居中间介绍开户业务的意思,所有驻点人员统一称之为营销代表,当传统的营销手段以及理念和现代金融业结合起来之后,留给券商员工和银行员工的只有红了眼睛的业务提成,一大批月收入过万的居间人队伍迅速成长了起来。
2007年股市到达6124点虽然有各种因素,但不可否认这种营销模式的建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大批新生股民就是这样被一群看似专业,实质上经过简单的培训上岗的所谓业内人士,套路进了证券市场,一场全民炒股的大幕就此拉开。
营销代表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开户机器,他们借助银行员工的介绍,带着一波波的银行客户前往证券公司开户,跑步进入股市,为赚取佣金提成疯狂的奔波着,高额的业绩提成迅速被营销代表转移给银行的员工,于是一些营销代表迅速和银行的客户经理结合在一起,一同形成了利益同盟体。
他们白天不知疲倦的说服客户开户炒股,晚上约上各种饭局不断的结识有大资金有实力的客户,为他们进入股市游说者,很多人在股市的财富效应面前,加上两方工作人员的渲染,忘记了一切风险的投身到炒股的事业中,疯狂的时候几乎连低收入人群举债也进入到了股市,几天时间就利润翻倍也是常有的事情,股市的风险在这一刻被忘记的干干净净。
一方面是不明所以的投资者跑步入市,一方面银行和券商的工作人员挣得盆满钵满,记得当时有居间人年收入达到百万,一时间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