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此刻试验才真正开始了(1 / 2)

叶秋生的少将身份让其他人起敬佩之心,态度也异常热情,每个人都上来和叶秋生寒暄了一阵。

为此耽误了不少时间,吴所长吆喝了好几次,大家才按名牌重新坐了下来。

因为柴勇三人是列席,所以坐在了第三排的边上。

人到齐了,EZ-18的首次实验也正式开启。

一个中年研究员上台配合大屏幕所展示的EZ-18实景360度影像讲解这台试验性质的EZ-18和性能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不足等等。

叶秋生听出了个大概。

这台EZ-18并没有达到图纸上的全部技术要求,与理论上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因为国际形势的诡谲变幻JUN方才不得不要求加快EZ-18的研发速度,以期能为G家提供力更为强大的防护力量。

要知道,盒大战不是不可能爆发。

现阶段北方大国与北Y和O洲的冲突愈演愈烈,能源危机正在逐步扩大,为了私利北Y和O盟加大了对北方大国的制裁力度和围堵紧逼。

近段时间,北方大国已经不知多少次发出了盒威胁的言论。

防盒大战EZ-18有用吗?

当然有用,EZ-18可不仅仅只能上大型军舰,同样可以部署在陆地上。

如果将一批EZ-18部署在G家重要地区以及沿海一线和边境地区,可以有效拦截重返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和中、短程导弹,给国家和人民增加一层可以依赖的防护网。

而EZ-18明显的不足反眏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电能问题。

要维持一台EZ-18的战斗力就要有随时随地可以启用又能持续不断地电能供应,随时启用这一点还好说,高能蓄电池就可以解决,但持续不断的提供电能则成了不大不小的难题。

要知道,EZ-18在待机状态下电能是没多大消耗的。

那么需要采用什么发电方式供电呢?

战时抢工业和民用电不现实,也来不及,所以这台用电大户必须有特殊的供电系统单独为之提供电力。

一般的供电设备根本达不到EZ-18战时对电能的要求,除非专门给EZ-18建设一座电站,小型盒电站,专站专用。

但平时产生的电能又供应给谁?

浪费掉。

G家还没那么奢侈。

将这些电能并入公共电网?这里面有一大堆的问题需要厘清,比如污染问题,盒安全问题等等。

如果EZ-18上舰,那么对舰船的动力要求将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动力加大一倍都不一定能满足EZ-18的战时要求。

之前叶秋生YY的数据美好愿景都是没有根据的,也就是把舰上的电力想像成了无穷大,没有限制,但这不可能。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唯一办法就是盒动力?

不过G家暂时还没有合适的舰用盒反应堆。

“玲珑一号”还不成熟。

所以盒反应堆小型化成为了制约EZ-18性能优劣的一个最重要问题。

再有,同样是小型化问题。

由于叶秋生提供的新材料资料冶炼要求高,由于冶炼设备落后,研究的时日又太短,这次应用在这台发射器上的新材料在技术要求上没有达到资料上的标准。

因此,这台试验性质的EZ-18只能放大了体积,使体积增加了一倍有余,重量增加了50%多。

而且耗能也增大了近一倍。

这都是急功近利惹的祸。

可话又说回来了,现阶段有这么做的必要,也就是说是被形势所逼,种花家已经决定在近期向列强们亮亮肌肉,形成有效威慑,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稳定国际形势。

叶秋生眉头皱起又松开。

对于材料的问题只能一步步解决。

而电力问题也没什么好纠结的,他手里就有小型盒聚变技术,不过这项技术同样受制于材料科学,没有合适的材料,要建造一座卡车可以拉着跑的盒聚变反应堆那是痴心妄想。

想到这,他不禁多看了一眼那位白发苍苍的某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心道:“这位薛老先生应该让贤了,他们的经验已经不适合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青年人跳跃式的思绪才是发展的根本。”

中年研究员介绍完EZ-18的性能参数后,又走上来一位上校参谋,他简单讲解了这次试验的几个程序性步骤后,一行人起身前往另一个溶洞。

在那里坐上了一部大型升降梯,十几秒后升到了山顶。

走出电梯,进入一间近百平米的EZ-18控制中心。

这个控制中心是临时取代了将来需要集成在EZ-18发射器内部的自动控制和雷达跟踪定位单元,控制中心里的大屏幕也可以更直观地反应EZ-18的性能以及摧毁空中目标的精度和可靠性。

从控制中心出来,进入安放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