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普贤菩萨(1 / 2)

五十万两白银,换算后世的重量单位,那可是六万多斤。

看着这一堆白花花的银子,如何运送就是个大问题。卫刚更加坚定了发展钱庄的决心。

“分批运送吧。”卫刚看向马泰林。

“好,此次甘州之行不比上次送粮,少爷还是多带些人手为好。”

马泰林明白银两众多,路途遥远,不可再发生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事情。

另外,此去甘州事情繁多,身边也少不得贴心之人。

可是看看身边,韩怡和管家要顾全卫府。

马泰林的马帮物流正是如日中天。

陆言的丝绸生意也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人手匮乏,卫刚突然间产生的强烈意识。

“不打紧,还是我们三人同去吧,那里还有赵功大人和诸葛阳。”卫刚笑了笑。

三人行,自然还是祁润和靳忠了。

韩怡拉着祁润的手,到一边说起了悄悄话,众人不知说的什么,但见祁润俏脸一会红一会白的。

大型马车真的给力,十万两银子,五车就装完了。

马泰林亲自护送,直到甘州。

看着整整五马车的银子,甘州官员惊掉了下巴。

不是他们没见过这么多银子,只是一个商人白白送来这么多银子,他们想不明白。

赵功更是重新审视卫刚。

在他看来,就连朝廷都懒得搭理的穷甘州,卫刚却有如此大手笔,不是凡人。

剩下的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第一件事就是修渠引水。

赵功早就研究出了方案。

从石州济水河挖渠引水。

济水河紧临甘州常平县,原来是有河渠的。

只是甘州民生凋弊,官府有心无力,导致年久失修。

卫刚和赵功等人每天都要对新河渠的路线进行研究和修订。

田里新种下的庄稼已经出苗了。

由于天气炎热,干旱未解,庄稼有点蔫了。

勤劳的百姓肩挑手提,一桶桶、一担担的水运到田里给庄稼解渴。

万物生长之源的阳光,此时并不讨人喜欢。

农民,天底下最勤劳却最辛苦,最朴实却最底层的群体。

但从现在起,要让甘州的农民成为大卫朝最幸福、最有获得感的农民。

“分段施工,三个月内,让济水流经甘州所有县。”卫刚看着赵功。

“本官有信心。”赵功语气坚定。

一纸公文,在甘州各县张贴。

三日后,数以万计的农民聚集在新渠的既定位置。

分段施工,指的是每修挖新渠五里,做一个土坝,上游的河水可供灌溉庄稼。

这样,可以做到边修渠边灌溉,及时缓解庄稼旱情。

虽是庄稼人,卫刚发现他们的农具不是残缺就是笨钝,还有的人竟然使用简陋的木头做的锹在挖土。

“诸葛阳,这等农具挖渠效率太低,你可有办法?”

诸葛阳抬头看着炙人的骄阳,再看看光着上身挥汗如雨的挖渠人。

“卫大人,我是个手艺人,可是没有铁呀!”诸葛阳摊开了双手。

是呀,老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你去召集甘州铁匠,铁的问题我来解决。”

卫刚想到了郭怀亮贩私铁的事情。

马泰林运送私铁,卖给谁不是卖,不如索性直接运来甘州,付他银子便是。卫刚自有主意。

私铁运到甘州后,诸葛阳带着十余名铁匠,日夜不停赶造农具。

同时,卫刚让诸葛阳用铁皮打造大水箱,用牛车拉着浇灌庄稼。

代替农民肩挑手提。

这个诸葛阳也真不让卫刚失望。

用纯手工还真的打造了密封完好的铁皮水箱。

于是,十几辆牛车白天黑夜地在甘州奔走。

甘州的每一点变化,都让百姓感到吃惊。

牛车拉货大家能接受,若要拉水,而且是装在铁箱里的水,大家就觉得匪夷所思。

甘州百姓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卫刚。

这一日,挖渠的地方出了个稀罕事。

当赵功和卫刚赶到现场时,只见大家围着一个石碑。

卫刚走上前仔细查看。

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全州卫氏,普贤菩萨。

卫刚心里在笑,这是谁搞的幺蛾子。

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喊道:“普贤菩萨在此,还不跪拜?”

百姓稍一愣神,然后纷纷跪下:拜见普贤菩萨。

额头着地,分外虔诚。

卫刚循着声音,看见喊话的是个年轻人,正看着自己。

便扭头对靳忠说,一会带那个人过来,便指给靳忠看。

赵功也觉得蹊跷,真是天意?虽混着泥土,可仔细看那石碑倒像新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