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大雄宝殿。
捷报传来,朝堂上一片欢呼,卫莽似乎也精神了许多。
“这太子侍读果然神勇无双,率一万之众居然守城数日,让十万敌军望城兴叹,如同一把钢刀直插敌国心脏太和城,我大卫朝需要这样的悍将啊!”
卫莽端坐高堂,对卫刚大大赞赏。
“陛下,太子侍读击退南召军队,功不可没,可是,没有朝廷旨意,擅自攻入南召,有抗旨不遵之嫌。”御史何宗伟出列奏道。
“何爱卿,所谓瑕不掩玉,若你也能有此本领,直捣黄龙,朕定为你加官晋爵。”
“陛下,姜子贵乃朝廷重臣,太子侍读滥用私刑,将其斩首,有违我朝例律,望陛下明鉴。”
御史何宗伟话锋一转,直指卫刚擅自斩杀姜子贵一事。
“此事捷报里也说的很清楚了,姜子贵主政明州,却是畏首畏尾,以致明州百姓蒙难,此等不作为官员该杀!何宗伟,如若再要颠倒黑白,污蔑功臣,定不饶你!”
卫莽把最后四个字说得极重。
说此话时,他把目光看向了丞相韩胄。
卫莽心里非常清楚,此次出征,韩明是大元帅,既要论功行赏,韩明应领头功。
可是捷报中,主要向朝廷汇报了卫刚率先士卒,破敌斩将之功。
再看现今朝堂,韩胄贵为百官之首,韩明已是大将军,身为皇帝,他岂能看着韩氏一家独大?
于是,便依据捷报所奏,论功嘉奖,正好依了自己的心意。
但是,又担心韩胄为韩明邀功,便严厉训斥御史何宗伟,以达到敲山震虎之效。
“韩爱卿,依你之见呢?”趁热打铁,卫莽要用训斥何宗伟的余威震慑韩胄。
“陛下,明州乃我朝南大门,出不得半点纰漏。而太子侍读文武双全,实乃国之柱石,臣以为,可让太子侍读担任明州刺史,保我大卫朝江南无忧。”
韩胄出列奏道。
卫莽心中不禁好笑。心想都说你丞相大公无私,如今也会打压他人,依捷报所奏,卫刚至少也得封个大将军,你却要提议封他个区区刺史,看来也难免一俗呀。
“嗯,韩爱卿所言极是,先是白虎坛聚众闹事,之后南召扣关,明州多不太平,如若太子侍读能往,甚安朕心啊!”
“只是,江南向来富庶,日后恐宵小之辈再次觊觎,故朕想让太子侍读担任镇南大将军,统领江南六州军务,丞相可有意见?”
卫莽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韩胄,以便随时洞察他的反应。
“皇上圣明!”韩胄面露不悦,躬身答道。
看着韩胄言不由衷的表情,卫莽心里颇为得意,权掌天下、唯我独尊的感觉,恐怕是个人都无法抗拒的。
其实,让卫刚统领江南六州军务,是太子卫啸的建议。
卫刚曾施救太子,后为太子侍读时,二人朝暮相处,深得太子信任。借此战功,让自己的心腹掌管六州军务,太子自然要把握好这个机会。
卫莽也乐享其成,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在军务方面,多方制衡,才能保证卫朝大厦千秋万代不倒。
韩胄面色不甘,其实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卫刚掌管明州,统率六州军务,进可攻,退可守,是当前最好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的得来皆出自卫刚之手,韩胄感叹真是龙生龙,凤生凤啊。卫刚小小年纪,俨然是运筹帷幄,进退有度。
而此次韩明没有获得加封,韩胄颇为欣慰。韩家势力,无论是在皇家眼里,还是百官眼里,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如若不知收敛,势必成为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翻开历史,居功至伟、权倾朝野之人,有几个能够独善其身、千秋万代?
更何况,卫刚身世已明,如若今后要成就千秋霸业,韩家还要效犬马之劳。因此,更要低调行事,谦恭做人,以便必要时雷霆一击。
此次韩明身为南征大元帅却未被加封,必然为朝中官员讥讽,却也正好消了他们对韩府的羡慕嫉妒恨,可谓一举多得,韩胄心中如何能不高兴。
明州沐阳城。
战争已经结束,庞大海亲自押送的钱粮到了明州。
不是庞大海消极怠工,相反,是劲使太大了。爱婿用兵缺粮,这老岳丈是卯足了劲筹集粮草,甚至钱庄和丝绸的营生都暂时放在了一边。
亲自手书,通知甘州陆言送了一批牛羊过来。同时,在营州包了三个酒庄的庆功酒,安排专人催促生产。
在庞大海看来,十万大军,一日就要消耗多少粮草,他可不能看着爱婿饿肚子。
可是,粮草运到沐阳城,却发现战争结束了,自己硬是一点忙也没帮上,心里懊恼不已。
看着老爷子一脸的落寞,便有人开玩笑道:“老爷子,您筹集这些粮草怕是二十万大军也养得起呀!您老人家可是下了血本呀!”
卫刚心里自然明白,十万将士的粮草,那可不是个小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