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宝殿。
“今日早朝,朕想说说工部的事情,想必大家也都听说了吧。”
工部尚书王恒被打入大牢的事情,早就在官员中传播的沸沸扬扬。
有的官员说王恒挪用了上百万两银子,惹得皇上龙颜大怒。
有的官员说皇上在工部办案时,王恒被吓得尿了裤子。
有的官员说皇上肯定不知道王恒是并州许琪大人的人,否则不会这样做。
有的官员说许琪大人很是生气,直言此事绝不会善罢甘休。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有些人就是喜欢憶想,以此彰显自己的手法通天。
不管怎么想,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今日早朝,皇上肯定会说工部的事情。
“王恒说工部是清水衙门,那么当官是为了什么?吏部右侍郎,你负责考核百官,你说说当官是为了什么?”
吏部右侍郎李少华急忙出列奏道:“回皇上,当官是为了替皇上分忧,为朝廷做事,给百姓造福。”
“很好!李卿不愧为吏部侍郎,朕很满意!”
“老话说,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个王恒身为工部尚书,屁股都坐歪了,他能为朝廷做事吗?”
“工部何等重要,竟被他王恒搞得乌烟瘴气!左侍郎黄连生不堪重用,朕想启用甘州诸葛阳为工部右侍郎,重整工部,众卿家意下如何?”
卫刚当初任命杨啸、靳忠等将领,是因为他们在抵御匈奴时立下了赫赫战功,众官员无法拿他们的出身说事。
而诸葛阳是平民百姓,无功无赏,一下子提拔为工部右侍郎,朝中官员肯定不服。
而目前工部的情况,又急需一位能让自己放心的官员来主持。
诸葛阳不仅匠艺精湛,而且也熟读诗书,可谓文武全才,更主要的是人品端正,是卫刚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皇上,朝廷任用官员,历来是各州推荐,吏部审核,皇上御批方可,未经推荐和审核,直接任用,不合祖制啊!”
卫刚话音刚落,礼部尚书唐寅就出列奏道。
“皇上,臣附议。”
“皇上,臣附议。”
立即又有十多名官员出列奏道。
这些官员是以礼部尚书唐寅为首的小团伙,那么他们又是哪个门阀的代言人呢?
卫刚心里琢磨着。
“朕推荐、朕审核,不行吗?”
卫刚生气地说道。
“皇上,朝中官员向来是经过历练,逐级提拔的,诸葛阳身为普通百姓,从无官场阅历,恐误了工部诸事,请皇上三思。”
刑部左侍郎刘会出列奏道。
“皇上,臣附议。”
“皇上,三思啊。”
又是一波大臣出列附议。
“诸葛阳是个技艺精湛的匠人,熟读经书,可谓文韬武略兼备。朕让他出任工部右侍郎,意在带领匠人提高铸造技艺,阅历可以慢慢积累。”
各部侍郎是实权派,朝中官员是挤破了脑袋想往里钻,各方势力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人往里安插。
如今皇上想要提拔一个草根出身的诸葛阳担此要职,无论是官员自己,还是他们代表的门阀势力都是不会答应的。
这不只是一个诸葛阳的问题,这是皇上在试探修改官员任用方式的原则性问题。
如果这个诸葛阳上位了,这就开了个先河,以后会有更多的张阳、李阳、王阳被破格提拔,官僚集团与皇上对抗的砝码就会减弱,既成的平衡会被打破。
官僚集团与皇权的制衡,历来是朝廷斗争的核心。
官员的势力被削弱,皇权一家独大,官员失去话语权,就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因此,众官员纷纷表示反对。
朝堂一波官员跪地不起,也不再说话。
“那此事日后再议。朕今日还有一事要与众卿家商议。”
卫刚故意停了下来,环视众臣。
皇上居然让步了,大家却高兴不起来,新皇可不是轻易放弃的主,下边肯定还有更棘手的事情。
“如今杨啸镇守南方,朱元镇守北方,拱卫京城的只有韩明、靳忠两位将军,若有战事,朝中能征善战的大将少之又少。”
“所以,朕想从天下有志之士中挑选贤能之人,不问出身,唯贤选用。”
“皇上,万万不可啊!”
兵部尚书赵博立即出列奏道
“皇上,军队乃是国之根本,我朝向来都是在将门世家或朝中权贵中选用将军,以确保不会以武乱政。”
“如今若从民间选用将军,草莽出身,不知忠君报国,恐养虎为患啊!”
卫刚看着赵博极力反对,就明白了利益的重要性。
在这些臣子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哪有朝廷的观念。
“杨将军、靳将军都是来自民间,力克匈奴、所向披靡,朕以为他们才是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