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这家伙太敢说了吧(1 / 2)

聚缘寺的骚乱,给卫刚狠狠上了一课。

它的壮大和嚣张,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卫莽的不作为已经将大卫朝推入了外强中干的境地,如果不改革吏制,继续保持地方的失控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而导致地方州府如同虚设的重要原因,还是门阀势力的介入。

自然而然,卫刚把这个账算到了门阀的头上。

养心殿。

丞相韩胄、户部尚书年丰、礼部尚书郜伟业、兵部尚书赵博,工部左侍郎诸葛阳都在。

“朕召诸位爱卿前来,主要是商议科举一事。”

卫刚下了决心,开科取士,是改革吏制的关键,从而掀起尊师重教的风潮,不仅要学理法,更要培养朝廷所需的各类实用人才。

“五位爱卿组成新内阁,商议朝廷诸事,节制百官,丞相为首府,内阁议事由首府召集,议定之后奏请朕批阅即可实施。”

卫刚实施内阁制,其实是对相权的一种削弱。

之前,朝中诸事,除军事部署外,皆由丞相带领政事堂众官员商议裁决,相权过于集中在一人手上。

如果丞相有不臣之心,或是心生旁念,危害之大,可想而知。

采用内阁制,既可群策群力,也可相互牵制。

君权要集中,更要放权,所以,皇帝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持平衡,这样才能确保下放的权力仍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然一人所有的相权分给了五人组成的内阁,但韩胄为内阁首府,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更何况韩胄还是国丈。

卫刚顺利完成了皇权集中的第一步。

“皇上,朝廷录用官员历来由州府推荐,吏部考核,开科取士恐不利于地方稳定。”

户部尚书年丰奏道。

“不利于地方稳定?年卿是说担心门阀世家对朝廷不满吧?”

“皇上,我朝之所以国泰民安,门阀宗族功不可没,若他们不对朝廷用心,则失国之柱石啊!”

年丰继续奏道。

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多年来,门阀势力把控地方,与朝廷相安无事。

“相安无事?那是朝廷一直隐忍才换来的虚假和平!朝中官员的任用由门阀控制,为自己谋取权益,这就是你所说的国之柱石!”

从历史演进来看,若是长此以往,门阀割据一方,势力如滚雪球一样,最终必是尾大不掉。

当欲望膨胀到极点,必然会揭竿而起,到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卫刚绝对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朕今日不怕对众卿言明实情,推行赋税新政,朕就已经对他们宣战了!”

卫刚第一次在官员面前坦露他的想法。

“皇上,穷苦人家的孩子没书读,参加科举考试之人必是出自门阀势力,未必能录取到皇上想要的人才。”

唐寅奏道。

卫刚听得出来,这些个朝廷重臣不是不支持新政,而是打心眼里畏惧门阀势力。

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就要让他们看到希望,而不是强行灌输。

“开科取士,不一定要录用多少官吏,关键是踢开这第一脚,让老百姓看到读书就可以出人头地、光耀宗门。”

“唐卿,朕决定设立国子监,朝中五品以上官员子弟皆可入学,地方设立州学、县学,适龄儿童均可免费入学读书。”

卫刚对唐寅说道。

设立国子学,一方面是要从官员子弟中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朝中官员的一种特权。

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这不失为一个英明之举。

“皇上,地方设立学堂,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恐怕会增加地方负担,造成不好的影响。”

说起建学堂,年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银子。

“兴学乃是国之根本,这个银子是一定要花的,朕来想办法。”

有皇上这句话,年丰心里才放轻松一些。

“今年先开四科,明学、算学、工学和武科。”

卫刚继续说道。

“皇上,臣以为开科取士可在个别州府先行尝试,总结经验后,方可全国推广。”

老诚持重的韩胄奏道。

“老丞相所言在理,朕要先在江南六州和甘州试行。”

江南六州是杨啸在镇守,全州有卫府,营州在庞府,便于推行吏制改革。

甘州刺史赵功,完全可以信任,百姓尊卫刚为普贤菩萨,群众基础好。

众人见皇上锐意推行新政,态度坚决,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便也没再说什么。

数日后,《帝都日报》专题介绍了科举取士一事。

书香阁。

江南六州和甘州刺史齐聚于书香阁。

书香阁原本是太子卫啸所建。

自从卫莽政权覆灭后,这里便再也没有人来过。

在前呼后拥下,卫刚摇着折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