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看见陈啸天的五万大军,心里恐慌不已,真是出师不利。
怎么把梁州的事情给忽略了。
现在两路夹击,又是两倍于自己的敌军,战况不利。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子这点家底要是拼光了,怎么向靳忠交待,以后自己还怎么在他面前抬得起头。
想到此,杨林不再犹豫,大喝一声:“撤!给老子撤!”
此时想要撤,哪有那么容易,本就是两支军队胶着在一起。
现在敌人又来了援军,战斗意志倍增,紧紧咬着杨林的军队不放。
杨林真的头大了,挥舞着冰铁大枪来回冲杀,像是疯了一般。
一个人纵然百般勇猛,丢到十余万大军中,简直是沧海一粟。
“撤!给老子往北撤!”
杨林边冲杀边扯着嗓子高喊。
“斩敌一人,赏银十两,杀杀杀!”
李雷也杀红了眼。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手下的士兵杀意更浓。
战场越来越糟糕。
血染战袍,杨林顾不上疲惫,他一定要带着甘州的兄弟冲出去。
杨林的大军骑术精湛,军纪严明,但是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
单兵作战勇不可挡,军团作战经验不足,整体战斗力就大打折扣。
他的军队中最精英的要数最先招募的一百名壮士。
他们现在都在向杨林靠拢,人越聚越多。
杨林发现,聚在一起之后,他们就如同一个坚不可摧的大铁球,所过之处,敌军人仰马翻。
“匈奴铁骑何在?”
他要聚集更多的勇士,打造一个将士逃离战场的生命通道。
这一声高喝不要紧,李雷和陈啸天都吓了一跳。
这里还有匈奴铁骑吗?
只见,无数身材高大、手持狼牙棒的骑兵向杨林聚拢而去。
杨林将两千余名骑兵分列两排,纵深杀去。
脱身的士兵就沿着这个纵深的通道逃离战场。
又是一个多时辰的激战,甘州勇士绝大多数都脱离了战场。
杨林大枪一挥,带着勇士向北杀出重围。
“匈奴铁骑随我断后!”
杨林将匈奴铁骑组成人墙,拦住了追上来的义军。
李雷他们领教了匈奴铁骑的厉害。
若要论马上拼杀,中原人真不是匈奴人的对手。
双方僵持一段时间,杨林知道大军逃离远了,才带着匈奴铁骑缓缓后撤。
李雷和陈啸天意在攻打帝都,这场战斗纯属意外。
便也不再多作纠缠,整理大军继续向中州挺进。
如果说刚刚出发时义军还心有余悸,担心被朝廷大军剿灭,经此一战,打出了信心。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继续南下。
杨林追上队伍,已经累得泥人一般。
重整队伍,伤亡6000多人。
这些可是和他朝夕相处的甘州儿郎,他曾经发誓要带着他们一起干一番惊天地的事业。
结果第一次作战就狼狈逃跑,损失惨重。
若不是卫刚离在甘州的2000匈奴铁骑,后果不堪设想。
回想当年靳忠带着他们伏击匈奴哈力笑,以孔明灯为计,大败三万匈奴铁骑,得战马无数。
当时何等的风光与荣耀。
现在,面对同样没有作战经验的义军,居然要依靠匈奴的勇猛逃跑保命。
相比之下,差距何等之大。
若不是自己年轻气盛,执意要光明正大的与义军作战,何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杨林分析的一点不错,甘州设伏,本就在李雷意料之外。
如果他事前知道杨林有这样的实力,他早就走相州了,怎么会绕道而行。
“弟兄们!出师未捷,责任在我。可贼人要进攻京城,我们要做缩头乌龟吗?”
“杀杀杀!”
甘州勇士爆发出强烈的战意。
这就是杨林想要看到的,也是他昔日苦心训练的成果。
大家战意尚在。
“好!不愧是我杨林的弟兄,跟我杀向京城,一雪今日之耻!”
“杀杀杀!”
杨林带着四万余众再次踏上征程。
只是,这一次他学聪明了。
勇士需要经历战争,但是保存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凭什么靳忠可以贵为大将军,率领十万神机营,而自己只能带着一帮素衣弟兄作无名英雄。
靳忠是他努力的目标,他要像靳忠一样,成为朝廷认可的可用之人。
当年,卫刚降服2000匈奴铁骑,不便带在身边,所以就安置在了甘州。
甘州的牧场是最适合匈奴人生活的地方。
同时,也是考虑帮助靳忠他们训练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