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累死个人(1 / 2)

来到了保管库,领了农具之后,众人就各自前往水稻田。

今年一直都比较干,水稻田里面也早就已经没有水。

每一年的秋收都是关乎全体老百姓的事情,全体老少都高度配合,老弱病残干不了活的也会出来,帮着一起捡捡掉落在田里的稻粒。

从早上天蒙蒙亮一直干到晚上黑麻麻的。

有时候为了防止碰上阴雨天,就要赶进度,甚至还要开夜工。

稻谷收割也要看时候,必须要等到充分成熟了才能收。

要是过早收割,不成熟的青粒儿太多,就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要是过迟收割,碰上了高温雨水,那就是最倒霉的事情了,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

所以,一定要看好最合适的时机收割,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还要避开阴雨天。

来到了田里,就见田边早就已经整理出了一片空地来,地上铺了一层尿素袋子,周围也用废旧的米袋子圈了一圈起来。

圈起来的这一块地方,等会儿就是用来脱粒的。

他们大队现在还没有电力脱粒机,用的还是最原始的人力脱粒,也就是掼稻。

把刚收割的稻秸秆扎成一个个小把,然后人就站在稻桶边上,举起稻把往桶使劲掼打,将稻粒和稻秸秆分离,以此来达到脱粒的目的。

这个动作真的很累,一整天下来甩下来,胳膊都要甩废掉。

所以干这个的都是胳膊里有力气的。

“等会儿应该就会抬着稻桶过来的了!”黄亚丽出声说道。

稻桶就是他们用来掼稻的工具。

刚音刚落,就听到身后传来了“哼哧”的声音。

回头看去,就见到两个壮汉抬着一个四方的大木桶往这边走了过来。

看起来,大木桶十分的沉重,两个壮年汉子都抬得呼哧喘气的。

走得近了,这才发现是个口大底小的大木桶,非常的大,估计能存放几百斤的稻谷都不成问题。

周围是用厚实的木板做成的,四边都各有一个拉手,高度差不多能有一米三四的模样,个子不算矮的谢思思也要稍微垫脚才能看到底下。

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农具,并不知道应该怎么使用,多少还是有些好奇的。

就在她好奇的时候,黄亚丽伸手拉了她一下,示意她赶紧过去干活了。

谢思思这才收起了自己的好奇,跟着黄亚丽继续往前面走去。

捆稻子之前自然是要扎草绳的。

谢思思并不会,黄亚丽知道她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倒也没觉得奇怪,手把手地开始教她。

好在谢思思脑袋机灵,很快就学会了。

“果然还是有记忆的,一教你就会!”黄亚丽夸赞道。

很快,包括她俩在内的几人就扎出了不少的草绳。

稻田里,妇女同志们已经在前面割了不少的稻子了,她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稻秸秆扎成一个的小把,然后送到稻桶那边去,让他们脱粒。

等脱完粒了,稻桶里面的稻粒装满了,就有人用箩筐装好,搬到牛车上,运到晒谷场,把谷粒晒干。

最后等所有的稻粒都收好,再把要上缴的粮食统一送到粮站去。

分工合作,效率加倍。

早上刚出来的时候,谢思思还是信心满满的,但是,一上午的时间还没过去,她就恨不得直接就躺在地上休息了。

摘棉花倒是真的还好,就是在行间里走来走去,把合乎条件的棉花都摘下来。

但是这捆稻秸秆可不一样,捆稻秸秆的时候都要弯腰下去,弯来弯去的,腰都被折腾得快折了。

这才是第一天,后面还有十来天可要怎么过!

谢思思直起身子,伸手在自己的腰上捶了几下。

黄亚丽抱着一捆已经脱好粒的稻秸秆走过,“噗哧”一声笑了起来:“我记得你早上不还斗志满满的吗?怎么这会儿就像是换了个人似的?”

谢思思苦笑了一声,并没有回答她。

她总算是知道了,为什么会有“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了。

就看那些在地里跑来跑去,一粒稻粒都不放弃的孩子就知道了。

他们知道每一粒米都是来之不易的。

拿出了自己的水壶,喝了一大口果汁,休息了一会儿,这才感觉好了一些。

黄亚丽放下了稻秸秆,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抹了把额头上的汗珠,也坐了过来,拿出自己的水壶喝了一口。

谢思思把自己的鸡蛋分给了她一个。

她赶紧摇头说道:“不用了,我自己带了饼。”

说着,就从身后挂着的小袋子里掏出了一个干巴巴的饼出来。

见她费劲地咬了好一会儿这才把饼咬下来了一块,谢思思就说道:“你这干巴巴的能好吃吗?”

说着,再次把自己手中的鸡蛋递给了她。

黄亚丽还是不好意思收,最后还是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