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霸气(1 / 2)

中州武帝 长安侯 2406 字 2023-01-12

大约在唐代初年,契丹族已经形成了由八部联合组成的部落联盟。八部“大人”推举一人做联盟首领,称为可汗。可汗以旗鼓为权力的标志,一三年一任,期满重选。可汗虽由选举产生,但一般总是某一强大家族的成员,唐代前期是大贺氏,后期转为遥辇氏。在大贺氏时期,契丹族的阶级分化已很明显。在遥辇氏时期,契丹的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可汗的职位渐趋固定,不再三年一更换;并设有国相,作为联盟的军事统帅。大约在五代初年,契丹族在其杰出的首领阿保机的领导下建立国家。

统一契丹

阿保机姓耶律氏,亦称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迭刺部显贵家族。其祖先屡任迭刺部的夷离堇(qin芹),即酋长。唐天复二年(901年),阿保机被选为迭刺部的夷离堇。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八部大人罢免软弱的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改选阿保机为可汗,从此他连任九年。阿保机在任可汗前后,一面率军四出征讨,扩大选刺部势力;一面注意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发展本部的政治、经济。他非常重视汉族知识分子,任用河北士人韩延徽、韩知古等为谋上。在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大量吸收中原流入契丹的汉人;并妥善安置掠来的大批汉俘,不再让他们作奴隶,而是让他们修建城郭,从事农桑,各安生业。另外,还仿照汉制,制定制度,并注意发展手工业。于是,迭刺部愈益强大。这引起了其他七部酋长的忌恨,他们便联合起来,于公元915年(后梁贞明元年)迫使阿保机让出可汗之位。一年后,阿保机骗七部酋长赴宴,以伏兵尽杀之,随即统一契丹各部,并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号大契丹。阿保机自号天皇王,年号神册(916—922年)。947年改国号为辽。

亲征渤海

神册三年(918年),阿保机建西楼城为是都(后名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神册五年,由突吕不等人参照汉字,创制契丹大字。后又由阿保机之弟迭利参照回鹘文和汉文,创制契丹小字。从此,契丹有了文字,社会发展更快。天赞四年(925年),阿保机率军亲征渤海国。次年,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命长子突欲(耶律倍)为东丹王。不久,阿保机死于班师途中,溢号辽太祖。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当十国陆续衰弱或自保时,北方的后晋也因为契丹国的威胁而屡屡不安。当时后晋新立,财政匮乏,契丹贪求无厌,藩镇多不愿服从。为解决财政危机,后晋高祖采纳桑维翰的建议,采取安抚藩镇、恭谨契丹的方式,并且重视农业、商业以提升经济。虽然契丹国得以安抚,但原燕云十六州官员如吴峦、郭崇威耻臣于契丹,不愿投降。各地藩镇几乎不服晋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拢契丹国以夺位,此时有赖杜重威、李守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军(即魏博军)范廷光反于魏州,前去平乱的张从宾也向他投降,并且杀后晋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后在范张联军逼近开封时,有赖侯益与杜重威率军击溃而平定。杨光远自恃重兵而干预朝政,后晋高祖常屈从之,后来勾结契丹国叛变而被李守贞打败而死。

宗城之战

942年成德军安重荣指斥后晋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并讨伐契丹国。但实际上却是暗通契丹,意图夺位。后晋高祖派杜重威率军击斩安重荣,史称宗城之战,并将其头送与契丹国。同年位于代北的吐谷浑部,因为不愿意投降契丹国,首领白承福率部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契丹国派使问罪。后晋高祖最后在这些忧愤之中去世,其大臣冯道、景延广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就以侄子石重贵继位于邺都(今河北大名),即后晋出帝。

后晋灭亡

由于后晋的将领与百姓对屈尊异族而感到强烈不满,后晋出帝听从景延广建议,放弃对契丹国称臣而改称孙以洗刷屈辱。景延广对契丹人的敌意十分强烈,他杀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气,屡次对契丹挑衅。此举引来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愤怒,他于944年率军南征。当时河北大旱,蝗虫侵袭,契丹军攻掠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还。隔年后晋出帝派杜重威率军北伐,耶律德光闻之率大军南下,最后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沟(河北定兴、新城间)击溃契丹军。然而,后晋出帝于白沟之战后日益骄奢,又以冯玉执政,贿络公行,朝政败坏。946年后晋出帝再以杜重威率军北伐,与耶律德光在滹沱河会战。此时杜重威有意夺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机率联军直逼开封,后晋大将李守贞、张彦泽陆续投降,最后后晋出帝开城投降,后晋亡,史称辽灭晋之战。隔年耶律德光将国号改为“大辽”,即辽太宗,正式建立辽朝。辽太宗本来对经营中国地区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与掠人为奴的掠夺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东军刘知远听从张彦威的建议,以中原无主为由于太原称帝,建国后汉,即后汉高祖。辽太宗压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气炎热为由率军北返。他命萧翰留守开封,杜重威留守邺都。最后于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继位,即辽世宗。

后汉时期

后汉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