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辽太祖死后,皇后述律氏舍耶律倍立耶律德光,是为辽太宗。这破坏了阿保机最初的安排,嫡长子继承制未能确立。由于世选制在贵族中的影响,契丹贵族君臣观念并不严格,这是辽屡屡发生权力斗争的社会基础。946辽太宗南伐后晋,归途暴毙,耶律阮被拥继位,是为辽世宗,与述律氏兵戎相见。最终二者在耶律屋质调停下签订“横渡之约”。耶律阮继位,为辽世宗。
因为契丹贵族的权利斗争牵扯了世宗的精力,加上辽军北撤后中原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当初太宗离汴时,以宣武军节度使萧翰守汴。萧翰担心刘知远会领兵南伐,遂擅立唐明宗之子李从益为帝,自领契丹兵至中京与世宗会。世宗自中京撤军时,留守之人贪酷,最终造成兵变,被逐出镇州,北还草原。世宗责其失守,不服,杀之。之后中原州县所任各节度使纷纷降汉,世宗统治不稳,无暇南征,遂失去对中原的统治权。
原因
949年翰和公主阿不里联络明王耶律安端谋叛,被耶律屋质得到书信,报告了世宗。世宗将萧翰诛杀,阿不里则在入监狱后死去。耶律安端的儿子耶律察割很狡猾,他假装揭发父亲的罪行,痛哭流涕,骗得了世宗的信任,结果,世宗只是将他的父亲安端贬到外地统领部族军队。察割则留在了朝中,为以后埋下了隐患。
世宗的强化统治措施还包括镇压叛乱。原来许多拥护他即位的人是因为原来和述律太后有矛盾,等世宗地位一稳定,这些守旧的贵族们又和世宗产生了矛盾,以致最后兵戎相见。因为世宗倾慕中原风俗和政治制度,任用很多的汉人担任要职,这引起了旧贵族的不满。察割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偷偷谋划着篡夺皇位。这没有逃过耶律屋质的眼睛,但他向世宗汇报时世宗却不肯相信。在屋质再次劝说采取措施时,他却说:“察割舍弃父亲而辅佐我,不会有什么事的。”世宗的轻信和大意使自己最后死于非命。
过程
公元951年(天禄五年),后汉枢密使郭威兵变即位,建立后周。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自立于晋阳,称北汉。刘崇使其子致书辽世宗,称侄皇帝,约辽世宗率兵南下合击后周。时值灭晋战不久,诸部厌兵,不欲南下。世宗强令出兵,自将南伐。军至归化州祥古山火神淀(今河北宣化西),祭东丹王,群臣皆醉。安瑞王子泰宁王耶律察割等乘机杀世宗于行宫,察割自立为帝,史称“火神淀之乱”。耶律屋质逃出,联合太宗子寿安王耶律璟平乱,杀察割、牒腊等。耶律璟即位,是为辽穆宗。
后果
继世宗继位的辽穆宗为辽代最为昏庸无道的暴君之一,在位十九年,残害人命,滥用酷刑。
司马昭先后发动高平陵之变、嘉平之变,镇压淮南三叛。在这些事件中,司马氏集团废少帝曹芳,逼死宗室曹彪,杀大臣曹爽、桓范、何晏、王凌、夏侯玄、李丰、张缉、许允、毌丘俭、诸葛诞等(大多诛及家人),其权力日益巩固下来。
司马氏集团注重豢养亲信,培植势力。司马师曾暗中豢养死士三千人。司马昭也豢养死党,例如替司马昭弑君的成济,弑杀曹髦时担任太子舍人;传世文献中并无关于曹髦立太子的记录,胡三省判断,成济的太子舍人之职,是司马昭私相授受的结果。他们也注意把控军权,控制禁军的中护军贾充即是司马昭的心腹。
曹髦之志
自正始十年(249年)至甘露三年(258年),曹魏皇权日渐衰微。尤其是曹芳被废后,皇宫卫士被大量削减,仅以老弱戍守;又据毌丘俭所言,司马师不上朝觐见君主,曹髦欲探问其疾病,也被司马师拒绝,皇权之衰微可见一斑。
曹髦虽无实权,但才慧早成,有志于中兴曹魏,尤其推崇中兴夏朝的少康。即位之初,曹髦曾采取减省用度、派遣侍中巡视等举措。司马师死去后,曹髦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由此可以达到削夺司马昭的兵权的效果,但司马昭用傅嘏及钟会的计谋,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曹髦计划落空,又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此后,曹髦还曾写作《潜龙诗》以自讽,司马昭对此感到厌恶,二人的矛盾逐渐激化。
天象灾异
曹髦在位时期出现了一些异常“天象”,例如频繁出现的“龙现于井”的情况,又如甘露五年正月初一日(己酉,260年1月30日)发生日食。西汉的京房、东晋的干宝等学者,依据天人感应等学说,认为此类现象预示着君权衰落、祸事兴起。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当事人的心理状况也难免受到此类天象的影响,例如曹髦借“龙现于井”写作的《潜龙诗》即是以此类观点为主旨的。
事件起因
曹髦讨伐司马昭的直接原因,是难以忍受司马昭擅权、皇权日曹髦受逼及讨伐司马昭(新锲京本校正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
渐衰微的局面,且担心自己遭遇被废黜的结局。其导火索,则可能是曹髦被迫对司马昭进行的封赏和司马昭的矫饰推脱。曹髦曾于甘露三年(258)五月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并设置相应官府机构、加九锡、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