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明智之举(1 / 2)

遗漏了?

帅魁发现旁边的号舍已经简单打扫,只有自己这间号舍才原封不动,不由得微微地蹙起眉头。只是较量这些已经没有意义,当即便撸起袖管直接开干。

这里的巷道有一个扫帚,巷道每隔二十米便有一个大水缸,当即便开始清理号舍的蜘蛛网和地面的老鼠屎。

号舍上下有着两块结实的大木板,上面的木板可以作为答卷的桌子,下面的木板则可作为椅子,晚上睡觉将上面的木板放下来便是一张床。

帅魁看到这些木板很干净,证明是新近才放上去的,但由于上面存在一些灰尘,故而亦是用木盆找来水进行擦拭一番。

号舍亦是有好坏之分,除了要远离里面那个臭烘烘的茅房外,还需要注意是否遇上了雨号,检查屋顶是否会漏雨。

帅魁此次带来了雨布,虽然自己的屋顶看起来挺好,但既然都已经带了进来,自然是物尽其用将雨布钉上。

在忙完这一切的时候,朝阳已经普照着整个考场区,此时考生已经陆陆续续全部入场完毕。

明远楼在宣布锁院不久后,楼上又是传来了一通连续的鼓声,隆庆四年应天乡试正式开始。

此时此刻,连同巷道外的栅门都已经关上,而站在巷道中的军士扶着腰刀,正是虎视眈眈地盯着这里的考生。

帅魁对此次考试亦是生起几分忐忑,乡试最重要无疑是第一场,而第一场题目的情况直接关乎自己的命运。

或许是担心考生不清楚考试已经开始,一个官员在明远楼上大声喊了一句道:“乡试已经开始,诸位考生可以开卷了!”

帅魁在深吸一口气后,便将试卷从油纸袋中取了出来。

乡试第一场的考试内容是四书题三道和五经题四道,由于帅魁选的是《尚书》,故而四道五经题都是尚书题。

呼!

帅魁很快便看完此次乡试的全部题目,却是不由得暗暗吐了一口浊气,心里当即变得踏实了很多。

三道四书题和四道五经题都是中规中矩的考题,而且这类题意符合自己的预期,题目却是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好。

帅魁知道乡试跟着童子试有所不同,而今乡试首重第一道四书题。

在童生试阶段,知县、知府和提学官都是绝对的话事人,批卷并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只是到了乡试阶段,面对着五份的试卷,偏偏阅卷官就那么几个人,却是逼着你按时审阅完毕。

正是乡试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根本不许阅卷官慢慢审卷,故而很多阅卷官都将第一道四书题作为重点,甚至仅看第一道题的破题。

第一题是: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帅魁仅是一眼便知道这道题出自《大学》,整句的大意是,发财致富有良方:国家没有无业游民,进行生产的人便增多;朝廷中没有不切实际的官位,靠政府吃饭的人一定减少;不耽误农事生产的各阶段,农民生产自然会勤快;量入为出,理财者就可以从容不迫。

这是一个很理想状态下的小农经济,这里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小康大同的理念,但无疑很符合圣人的理念。

帅魁自然不可能认为这种社会状况能够实现,但即便圣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亦是要为圣人鼓掌,甚至还要奉这话为至理名言。

三天两夜的答题时间,这无疑让考生拥有十分充足的思考时间,故而考生压根不需要急于动手答题。

帅魁先是将七道题目都抄写在草稿纸上,接着便将考卷装回到油纸袋上,而后则是挂在墙上的钉子处。

由于早上过于紧张的缘故,而今肚子已经有点饿了。

乡试虽然会提供中、晚两次膳食,但这乡试的饭菜是出了名的难吃,固而很多人都是自带干粮,亦会有人带着小炉进来做饭。

只是乡试的搜检十分的严谨,像帅魁所带的烧饼已经一分为二,其他的食物同样难逃毒手,故而只许带一些简单的食材。

帅魁亦是带了一个简易的小炉,只是并不是要在做饭,而是要在这里煮茶。

贡院的水源来自井水,但这里的井水是三年才开启一次,更是听闻上一届乡试有一个考生没考好投井自尽。

虽然贡院不止一口井,但井水终究是被污染过的,而且都是三年没有用的井,故而这里井水不能说多么卫生。

帅魁可以用干粮和乡试糟糕的膳食对付肚子,但却不能容忍这来历不明的井水,所以便带着小炉进来烧水喝。

铜炉很小,炭火很给力。

随着铜炉的炉嘴滋滋冒白气,里面的水便开了。

帅魁将明珠红茶包进行冲泡,很快一盏香喷喷的红茶便已经呈现在桌面上,红茶的光润让人直流口水。

有考生上茅房经过,在看到帅魁正坐在考桌前慢悠悠地品着红茶,当即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他似乎是认识帅魁,却是默默地竖起一根大拇指。

在这个时候带茶叶和茶具进来,确实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