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章 如何破局(1 / 3)

战火雄魂 雪域浪子 4601 字 2023-01-12

1941年7月,日军大将冈村宁次接替多田骏担任了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后,对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了更加频繁的“扫荡”。

在疯狂的“扫荡”外,冈村宁次还极力推行“蚕食”战术,大量修筑明碉暗堡,挖封锁沟、修公路,对八路军敌后根据地实行分割和封锁,逐步“蚕食”抗日根据地,扩大和巩固日军占领区。

冈村宁次实施的这套“蚕食”战术,将华北各地划分为“治安区”,即敌占区,“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别实行“蚕食”和“扫荡”政策。

敌人的“蚕食”和“扫荡”,一是依靠原有的据点,原有的兵力,逐渐向根据地推进;二是重点扫荡八路军所在地,以较大的兵力推进占领后,新建立若干据点来巩固。

冈村宁次在原来担任驻华武官的时候就是一个中国通,在日军东京参谋部研究中国情报多年,他的“蚕食”和“扫荡”相结合的政策十分歹毒。

他在派遣特务侦察预定“蚕食”地区,培植内奸,制造谣言,动摇人心的基础上,反复进行“扫荡”,围剿八路军武装部队,残暴地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恐怖;同时,依靠内奸,对地主富农等上层分子加紧诱降活动,直接往村里派“联络员”,成立“维持会”,培植“爱护村”。

在实施极其残暴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破坏我各种地方组织的基础上,日军还建立伪政权,包括伪保甲、大乡、伪自卫团、伪合作社等政治、军事、经济组织。

在冈村宁次的强力推动下,至1941年年底,八路军敌后根据地逐渐被日军“蚕食”,根据地的八路军部队虽然在历次反“扫荡”中最终都挫败了日伪军,但伤亡也比较惨重。

敌人‘蚕食”后的据点增至三千多个,封锁沟近2000公里左右。在被“蚕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八路军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减少了约2/3。

为了配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冀中军区的反“扫荡”斗争,李向东带领豫西独立团在豫西北一带开展了一系列有力的军事行动,攻占了许多较大的村镇,消灭了不少日伪军,打得敌人闻风而逃,不得不收缩兵力,固守县城。

豫西独立团不仅在豫西北一带成功地站住了脚,而且使他们攻占的广大农村逐渐连成一片,成为了他们的根据地。

每攻下一处较大的村镇,团政委夏瑜就会带着政治处帮助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建立自治组织,并指导他们成立民兵武装,和独立团形成联动关系,这样不仅是要对付日伪军的反攻,而且是要对付多如牛毛的土匪,巩固抗日的成果。

此时的豫西北,由于被日军长期占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加之又有大量的来自豫东、豫南的黄泛区难民逃难至此,更是加剧了这一带的贫穷,进而导致了匪患丛生。

这天晚上,独立团召开了一次罕见的军事会议。

之所以说是罕见,是因为这段时间独立团都是将4个营派出去,由各营自行决定其战略战术,团部只留警卫连和骑兵连在家,直属的侦察连和炮兵连都打散分到四个营去配合作战。骑兵连也是要求他们随时做好外出支援4个营作战的准备。

这样的作战方式,被李向东称为“放虎归山”,不管他们怎么打,反正下月初必须回来集结报告情况。

今天是冬月初三,李向东和夏瑜等团部的几名组成人员早就在八里沟潮音洞内的会议室里就位,四周正在熊熊燃烧的几盆炭火,将洞内烘烤得非常温暖。

潮音洞在盛夏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冬天虽然很冷,但毕竟是一个隐藏大部队的好地方,加之外面的地形易守难攻,鬼子和伪军更是轻易不敢前来围剿。

距离预定的8点钟开会时间还有5分钟时,坐在李向东旁边的夏瑜默默地看了一下面前桌子上的怀表。她用眼睛扫视了会场一遍,还有2个人没有到会,是4营长李向北和骑兵连长刘虎子。

夏瑜自从上次亲自带队深入到李向北的4营调查整训之后,确实看出了教导员陈长浩是在搞过去苏区“肃反”的那一套,于是否定了他和另外两个连指导员的做法,将两位连指导员调到团部任连级参谋,将一直在团部锻炼至今的宋大明和王志伟派下去当了那两个连的指导员。

夏瑜之所以没调动陈长浩,一则是因为权限问题,团党委没权任命营长及以上的干部,二则陈长浩是一名老红军,他打仗相当勇敢,曾经四次身受重伤。

鉴于陈长浩的情况特殊,夏瑜只能两边都多做思想工作。李向北和张兆龙等人知道这些情况后,对陈长浩也尊重了几分。陈长浩也检讨了自己的急于求成,使4营的这场风波很快平息。

眼看时间就快要到8点钟了,夏瑜和坐在对面的陈长浩都有些坐不住了。夏瑜瞥了一眼正看着桌上地图的李向东,心里不禁有些焦急起来,呵呵,这两兄弟真是一个太急太热,一个太冷太傲,真是龙生九子、性格各异!

就在这时,洞外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两个人气喘吁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