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她更不想光天化日之下,让李长生抱着走进工厂,她心里估摸,要是天黑回厂,也许就不会碰到什么人。
坐着坐着,刘娟没说走,李长生也没说走。
看看天色有些向晚,李长生说回家,刘娟笑了:“你背我吧!”
他知道刘娟心疼他了。
他弯下腰背靠在刘娟面前,因为刘娟双脚是绑住的,她几乎整个身体趴在李长生身上,李长生幸好人高马大,对刘娟这小家碧玉,自然不在话下。
李长生一高兴唱了起来:
妹妹你湿了脚
哥哥背你咋没话说
走了一村又一庄
哥哥真不想回厂啊……
就这样,寒风之中,他俩走一程歇一程,慢慢朝工厂走去。
在鞋山湖纺织厂,李长生可是大名鼎鼎。
鞋山湖纺织厂交通条件很不方便,生活用品更是严重缺乏,这些客观条件从职工到达的那一天起就随之而来了。蛤蟆屋的供销社成为了当时唯一能够获取日用品的地方,也要走一个小时才到,许多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鞋山湖纺织厂行政区划归属当地,但职工的生活方式却完全是丰富多彩的的。从全国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来到鞋山湖边穷地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的各地的包裹寄来。
为了解决职工的日常生活,李志杰他父母在南京的关系源源不断地将包括肥皂、火柴、香烟、草纸、毛巾、手帕、民用线、电筒、电池、牙刷、牙膏、肥皂粉、香药皂、胶鞋、塑料鞋、面盆、铝锅、口杯、热水瓶、针、纽扣、铅笔、铱金笔、练习本、信纸、信封、纸张、糖果、食糖和盐汽水等生活物资寄到鞋山湖纺织厂,后来大家才知道他父亲就是南京市某区供销社长。在那物质贫乏时期,他那一包包东西救助了很多人。
尤其是青霉素那种紧缺的药品,有的甚至是救命。当时郑小花得了急性肾炎,到处找这种药,后来李志杰的父亲邦她在南京找来了一百多支,那时可是个天大的关系才弄得到。郑小花总说她的命是李长生一家给的,也可以说她与李长生一家是三代人的世交。
这些来自南京的应物资在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的手里,除去应有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了另外一个意想不到的功能,即与当地村民进行以物换物的交易,实现各取所需。
鞋山湖纺织厂本来是不需要布匹的,但一些企业还是向前方提出了申请,布匹拿到手后就让李志杰寄到南京,去换他们需要的东西。当时最为吃香的是肥皂票,因为南京供应的肥皂比鞋山湖的质量好得多,据说鞋山湖生产的肥皂用半块之后就搓不出泡沫了,而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一块肥皂,就可以换到十几到个鸡蛋。
日常所用基本能够解决之后,吃又面临了难题,蔬菜供应难以保证,肉类更是不常有,本想通过当地农村种植的蔬菜满足职工之需,但却发现当地大部分地区蔬菜供应能力有限,一些地区可谓奇缺。于是,鞋山湖纺织厂职工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寻找食品的自给自足。在当地人看来根本不可能摆上餐桌的东西却成为了职工舌尖上的美味佳肴,螃蟹、黄鳝、甲鱼、麻异类”的海鲜类农副产品,很快便成为了后方职工改善生活的首选,节假日、周末便成为职工们打牙祭的日子。时间一长,当地人也开始加入了下地捉“美味”的行列中,有点头脑的村民更是由此和上海人做起了买卖。
鸡蛋八分钱一斤,螃蟹一角钱一斤,没有锅就用铜壶放进去蒸、煮,八个、十个地吃,当地老百姓都不吃这些东西,甚至比在上海还要开心。山区出产的芝麻、山核桃、花生等土特产类食品也成为小鞋山湖纺织厂职工返沪探亲的首选。
每逢过年过节,上海定量供应的一些东西,在皖南却可以从老乡家里无限量地购买,返沪过年的职工就大包小包将这些在上海也难以保证足量供应的物产带回上海。
面对如此的消费潜力,皖南当地人已嗅到了商机,抬高菜价成为不二的选择,到当地人手里买菜,卖给上海人比卖给当地人要贵,职工们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去买菜的时候,就开始学讲本地乡音,这样菜自然就能够买到便宜的了。
人们真的喝了李长征和刘鹃的喜酒,组织上为他们办的,简朴得很,却充满了幸福,不久就生了个儿子李志杰。不上班一家就在这鞋山湖边钓鱼、唱歌、吹口琴,那日子真是甜得人们羡慕。
然而一场泥石流吞噬了一个家庭的幸福,那是1979年春天的一天,刘鹃正在仓库检查棉花品质,突然之间,一股泥石流从后山轰然而至,整座山都倒了半边,刘鹃不幸因工殉职。
李长生把妻子埋在他们一家经常唱歌的蛤蟆石边的小山上,那里面朝鞋山湖,春花秋月、夏风冬雪,和刘鹃一样美丽韵致。
刘鹃没有兄弟姐妹,老爸得了肺病,死得早,那年她才三岁,那时得了肺病就是等死,没有什么好药可医。她有个哥哥在珍宝岛战争中牺牲,现在只有一个老娘,李长生把老娘接到了鞋山湖纺织厂,他们俩一家三口相依为命,日子也过得一脸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