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日后便是三月十三,一大早赵明诚夫妇便出门了,因为那位赵家四老爷今天出殡。阿蓠一直在归来堂等到晚上,才等来了李清照,却也只有她一人。
“李姐姐。”
李清照疲惫的脸上难掩惊讶:“阿蓠妹妹,你怎么还没去休息?”
“今日不是你生辰嘛,我还没给你祝贺呢。对了,赵大官人呢?”
“三郎留在四房那边了,好像是几个妾室庶子闹着要分家,族人们很多都留下了。”
李清照坐到桌子的另一边,揉了揉额角说。阿蓠适时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水,她微笑接过,道了一句谢。
“李姐姐,你用过饭了吗?”
“在那边草草吃了一点,场面太吵闹,我也没有心情。”
“那定是没有用好了,正好,我给你下一碗长寿面吧。虽然现在已经晚了,但生辰还是要过的。”
“以前在闺中时,每逢生辰母亲也会亲手做一碗长寿面。”提起这个,李清照面色怔然。
“那你稍等一会,马上就好。”
阿蓠撸好袖子来到灶房,在盆中倒上面粉,又加了半勺盐,这样面条做出来口感更劲道,也不容易断。
然后加水开始和面,将面团揉得筋道光滑,再拿棉布盖上盆,做完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等着醒面,阿蓠站直伸了伸懒腰,一转头发现李清照站在灶房门口。
她惊讶道:“李姐姐,你怎么过来了?”
“我一个人待着也是无趣,不如过来看你做面。”
“那你坐下等吧。”
阿蓠边说,边拿出青菜、胡萝卜、小葱洗净,小葱切段放在瓷碗中,再加上些许酱油、盐和醋,然后烧上一锅水。
很快面就醒好了,她将面团倒在案板上,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然后拿出一个瓷盘,上面抹上薄薄一层油,将搓好的面条一圈圈放入盘中。
这时锅里的水开始咕嘟,在锅沿磕开一个鸡蛋下了进去,然后再将盘好的面条拉甩进锅中。须臾间,面条煮熟,阿蓠舀起一勺热腾腾的面汤淋入碗中。
暮春三月的夜晚还带着凉意,但灶房里却是暖意融融,李清照坐在马扎上,杵着下巴,看着在水汽蒸腾中忙碌的阿蓠,心想,这个小娘子无论何时,总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活力,看着她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微笑起来。
“面好了!”
李清照回神,面前已经放好一个瓷碗,里面是热气腾腾的面条,面上放着烫熟的青菜和胡萝卜,还卧着一个圆圆的荷包蛋。
道谢后,她开始细细品尝,在这凉意沁人的生辰夜中,这一碗温热的长寿面。
这位名留千古的大才女,像品尝什么美味般吃着一碗普通的面条,阿蓠凝视着她一贯恬淡清雅的眉眼,等她吃完后才开口:“李姐姐,生辰快乐。还有,我们后日便要走了。”
“这样匆忙?”李清照拭了拭嘴角,眼中流露出一丝不舍,她犹豫道:“可是因为四叔的事?三郎之前……”
阿蓠摇摇头,“你别担心,是先生还有些事要办。李姐姐,希望将来我们还有机会再见,祝你和赵大官人伉俪情深,生活顺遂。”
李清照的笑容却微微有些涩意,“阿蓠妹妹,你有没有听过一首诗?是唐代女诗人李冶所作。”
阿蓠想了想,恍然道:“你说的是那首《八至》?”
“嗯,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李清照顿了顿才继续说道:“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阿蓠这才感觉出不对,“李姐姐,是和赵大官人闹别扭了么?”
“没有。”她摇摇头,“只是年少时,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那一个。等人到中年,才恍然发觉,自己和这芸芸众生没什么两样。”
说到这,李清照恍惚了半晌,忽然垂头笑了,“我和你说这些做甚?”她看着阿蓠说:“你和天师这样好,我也愿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阿蓠心里忽然有些难受,她想到后面几年,赵明诚汲汲营营于仕途,夫妻感情生隙。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后半生漂泊孤零,她一生钟爱收藏的金石文物,也大多毁于兵祸。
她一时冲动,上前抱了一下,又极快地放开,“李姐姐,我刚刚还忘了一句。”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哪怕只有一二乐趣,也请你好好生活,好好照顾自己。”
李清照本有些惊诧,随后又蓦然笑开,点点头道:“好,我答应你。”
等到阿蓠回房时,已是深夜了,等到了门口,她才惊讶地发现,先生竟在等她。
“先生。”她提起裙摆,跑了过去。
张嘉闻看着她向自己跑来,直到距自己只有一拳的距离才停下,那双晶亮的眸子里,满满地都映着他的身影,这才满足地笑起来。
“先生,你怎么在这?是有事找我吗?”
“你给李大娘子煮长寿面了?”他却反问道。
“是啊,李姐姐说很好吃呢。”
“我生辰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