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长跑目标是开心和快乐(3 / 5)

带刺的玫瑰 学真 10694 字 2018-11-24

生活。想明白这些以后,他曾仰天长叹:“人啊人,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这种对父母强烈的依赖心理,对他的生活,犹其是对他的文学追求造成很大限制。在那些年,他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学社,但他不敢让他的父母知道。因为他父母不赞成他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在他们的眼里那些活动组织者,都是居心叵测的骗子。所以他只能在方便的时候去参加一下文学社的例会,文学社举办的外出活动他从未参加。因为长时间不回家,他是要向父母说明原因的,而且外出活动也是要花钱的,这两点父母都是不会同意的。他那时每月挣的工资都是要交给父母的,再由父母给他几元零花钱。父母是不赞成他花钱去搞文学的,甚至都不赞成他花钱买书,他们认为那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吃了划算。所以他是不敢因为参加文学社活动或买书问父母要钱的,看到想买的书,他得等把零花钱攒够书价才能去买。他之所以能去北京参加一次笔会,他想一是他父母不愿落下他们不让他搞写作的话把,二是他当时已经工作好长时间了,除了每月的几元零花钱再没提过任何花钱要求,弟妹们都能花钱,怎么可以不让他花?让他去一次也就算他们支持过他了,对他也公平了,他再有什么要求也就好拒绝他了。等他从北京回来后,他再提什么学习要求,他父母就以他北京之行一无所获而拒绝了他,而他从北京笔会带回来的文友通讯录,莫明其妙地就找不见了。后来,他曾对他去北京参加笔会和参加文学社的行为做过反思,以他当时的写作水平在这些活动中想取得成绩还做不到,但是他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人脉,结识志同道合们朋友还是做得到的。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无论是对他提高写作水平还是开拓写作事业,都是有帮助的,甚至就是对他当时艰难的打工生活也是有帮助的。可是由于他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都受到制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些社会活动中,也就没能成为一个广交五湖四海朋友的人。

他终于发现家庭是他事业追求上的一大障碍,于是他开始在内心盼望着自己能早点结婚,期望自己结婚后能摆脱家庭的束缚。为什么是靠结婚来摆脱家庭的束缚呢?因为这是他摆脱父母管束的唯一正当理由。他是个性情温顺的人,他不能为了达到他的目的和父母起巨烈冲突,他也不可能通过去外地工作的方式离开家,因为父母不允许。后来他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关于一个文学青年的报道。这个文学青年为反抗父亲给他包办的婚姻而离家出走,过着四处流浪的生活,饱偿了人世间的各种艰辛和苦难,最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稳定的工作,并走上了写作之路。看完报道之后,他曾经设想如果他遇到这个青年的情况会怎么办?他会不会离家出走?想来想去,他认为他不会走。首先从小养成的依赖父母的生活习惯,使他不知道离开家该怎么生活。再有就是他的父母都不是极端人物,虽然他们希望子女顺从他们的意愿,但子女实在接受不了时,他们也不会用过激的方式强迫。其实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离家出走呢?离开家后生活多艰难啊!一定是留在家里的痛苦已经远远超过了流浪的痛苦,家里已冷酷的找不到一点温情,人才会狠下心离家出走的!比较起来他们家还是有温情,尽管这温情里常夹带着父母的意愿而有些变味,但终究还在他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他没有选择用离家出走这种极端方式离开父母,而是计划用结婚这种比较合情合理的方式离开父母。然而,由于他在潜意识里考虑的是他找的妻子能不能被他父母所接纳,结果他找的妻子无论是价值理念还是行为方式,都和他父母有某种类似。婚后,他并没有按他设想的那样获得更多自由,相反失去了更多自由。

结婚前,他已经结束了四处漂荡的打工生活,找到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在一家水泥厂当了一名工人,这是一份不需要多少技术,只需要吃苦耐劳就能胜任的工作。这正符合他的特点,所以这份工作是他打工以来做的最出色的。凭这份工作的收入,他支撑他的家庭开支绰绰有余。他那时在心里感觉很庆幸,能在他结婚时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让他可以比较轻松地承担家庭责任,不必再四处漂泊,这样他就可以安心写作了。可是婚后他才知道他妻子并不赞成他搞写作,原来他父母还不便公开阻止他搞写作,而他妻子却公开阻止他写东西,在家里他甚至连书都不能看了。他原来坚持多年的业余时间搞创作的习惯,竟硬生生被终止了。

可是经过多年的积累,他的写作水平和思想认识都日渐成熟,到了该出成果的时侯。成熟的故事和构想在他脑中涌现,可回到家他却不能把他们写下来,迫不得已,他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水泥生产使用的都是那种比较高大笨重的设备,制作精度不高,运转起来会产生震耳欲聋的噪声和厚重的灰尘,生产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设备启动后即可自动运行,不需要工人再继续操作。工人可以坐在控制室里,隔一阵儿出来查看一下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就行了。坐在控制室的时间,为他写作提供了可能。他把稿纸撕成巴掌大小装在工作服里,呆在控制室的时候,他就掏出来写上一段。然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