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出版的写手】十二年的历程,名曰作者的修罗之道(1 / 3)

【勇者大人,我是非攻略对象!】

1月12号,金石堂实体贩卖。

网络预购开放中(香港地区提供到店取货)

淘宝已有提供代购商

首刷赠送纸质活页夹

----------------

【迈向出版的写手】十二年的历程,名曰作者的修罗之道

曾经有人如此过:「吶,你是为了什么而创作?」

是为了能够看见广大读者们的响应,还是想和曾经断言自己不可能走这条路的人争一口气,亦或是不愿放弃自己内心所坚持的梦想?

大家好,我是作者猫宽,现年刚迈向25岁,正式朝着奔三的年纪靠拢。

从国一第一次打开word,敲下那甚至称不上是小说的剧本至今,已经跨越了整整十二年的岁月。

从最初的巴哈姆特哈拉板创作转战小说论坛,再从小说论坛朝对岸的网络小说发起进攻,最后绕了一大个圈子,将小说八万字的内容整理成一集,寄送给台湾出版社的投稿信箱。

然后在2017年1月12日,这才终于即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实体小说。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难道这是自己作品的工商宣传吗?」

假使你们产生了这个疑问,在这里我会直接明了的和你一个YES,可是我知道,大家想看的东西,应该并不只是制式的工商文章,因此这部分就先延后,让我们来谈谈在座各位可能更想知道的关键部分---名曰作者、创作者的修罗之道。

事实上,假使有尝试进行创作,不管是写作或着是绘图的创作者大概都会隐约地意识到一件事情,台湾并不是一个对创作者友善的环境。

是的,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明明拥有着非常好的土壤,然而在创作这一块领域,我们却没能拓展出属于自身的优势。

可能因为过去曾经是以代工为主的社会吧,现今的执政者或着是许多的长辈,无法理解靠着创作而衍伸出的经济,从而导致着这块领域始终无法真正的被重视,也因此在台湾的创作者,有太多的人,始终走在一条满布荆棘的道路上。

各位可曾知道,网络小说最初是从台湾开始兴盛起来,然后流传到大陆去的吗?

然而却因为不被重视的缘故,以及对岸网络小说的起飞,原先台湾的出版社最后反过来被对岸抢走了市场,然后面临着日本轻小说的夹击,最终萎缩到了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而「鲜网」这个过去大家几乎耳熟能详的出版社,最后也间接因为市场的缩小而营收惨淡,最后直到倒闭时手上甚至还欠着大量作者的稿费。

在这里并非是危言耸听,即使再不想承认,但是在台湾要想成为创作者,首先就必须得认知到创作其实就是一场败多胜少的赌博。

赌注是你创作的职业生涯,而筹码则是你极其大量的时间。

是的,就像是读书一样的相同道理,撇除掉极其少数的「天才」,要想创作出让人喜爱的作品,无一不是需要大量的练习,而要是想更进一步跨入职业,甚至必须考虑到商业化的元素,在这长达十年多的时间中,猫宽也不乏看见一些因为自身的风格与现今商业主流不符合,而无比痛苦的作者和画师。

当然这里并不是要说,一切完全按照着商业的角度来创作就是好的,假使一点个人的特色也没有,说穿了也就只是一部「普通」的作品,这里的「普通」并不是不好,或着说更正确一些,将之代换为中规中矩更为正确。

然而大家都明白,就像写作文是一样的道理,只是「中规中矩」的写完一片文章,最多就只能获得基准的平均分,宛如咖哩的味道似的,你很难将这道料理做得很难吃,但是却也很难将它的美味再向上升华。

而且更重要的是,过于普通的作品,非常的难让人留下印象,而商业化最为残酷的,便是销量的重要性,一旦开出来的数字不好看,那么缩水的不将只是稿费,还连同宣传的待遇、小说的插图...等等之类的资源,也将收回,往更能赚钱的作品一方倾斜。

自己费尽心血所创作出来的东西,应该所有的人都会希望它能走得更远,而不是被如此对待的吧?

也因此要怎么在掌握市场喜好的同时,又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也就成了相当重要的课题。

以猫宽我自身来打比方的话,我也是在写了近五、六年之后,才下意识地感觉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接着又花了无数的时间尝试、揣摩,这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作品风格。

我,是个没有才能的作者。

这是早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知道的事实。

因此能够依靠的仅仅只有努力还有坚持而已。

在巴哈待了这么漫长的时间,同期认识文笔如何修秀的作者,画作红极一时的画师实际上并不在少数,然而最终却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