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1 / 3)

因为对步亦山续写的我的诗中蕴含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们在场的这些人沉默了很久。

我辈读书人,所求的不一直都是大周的百姓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各地州府不会有人典儿换女,他们能够有米可食,有屋可住。

“世子才华横溢,不亚于苏公子。”

孔宪华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感叹道。

“院长过奖了,我也不过是借着苏兄的东风,才有了一些感悟罢了。”

步亦山对着孔宪华的赞美丝毫不为所动,表现的也十分谦逊。

我坐在对面清晰地看到,孔宪华眼中对步亦山的欣赏又加重了几分。

“苏公子,你怎么在这?”

孔宪华对着对面的我笑着问,我也笑着反问他道。

“怎么,孔院长不欢迎我来?”

“那倒不是,老夫也只是好奇,苏公子为何会在今日来访书院。”

“上次吴王殿下在门口可是给了苏兄一块令牌,能自由出入书院所有的地方,我们几个可是羡慕了好久呢!”

步亦山对着坐在他上首的孔宪华解释道。

“原来是这样,是老夫孤陋寡闻了。”

孔宪华依旧笑呵呵地说,没有一点尴尬的神情。

到目前为止,他在我们面前不像是一个院长,而是看起来就像是我们家中的长辈一样。

没有丝毫刚才在书院大门口见到的那样有一个院长的威严,他很随意地坐在亭子里和我们讨论。

“孔院长的那副对联才是真正让人振聋发聩的言语,令晚辈受益匪浅。”

“哦,苏公子有何见解?”

孔宪华的眼神亮了一下,饶有兴味地看向我。

我想了想正色道。

“风声与雨声在对联的上联开头,以读书声作为结尾,将天下读书人不论风霜雨雪都要坚持求学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

整个上联三种声音融合在一起,将读书人的精神以诗意的方式融合在一个短短的上联里面,与京玉书院为大周培养人才的宗旨不谋而合。”

我见到坐在对面的孔宪华微微颔首,就知道他是赞成我对他做的上联的说法的,于是我接着说起了下联。

“下联中写了国事和家事,古人曾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大周境内的千千万万的子民,都是一家,天下读书人学成学问也是要为大周出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将来从书院离开,加入到朝廷里面也就相当于参与打理大周这个大家。”

“上下联对着看,就发现了孔院长您的功底深厚,风雨,家国,无不体现了您对大周朝廷的深深担忧,您也是要借着这副对联来激发学生们的抱负和读书的本心。”

“更何况,您的对联中叠字奇妙,让人读起来如闻书院的琅琅书声,其精妙程度天下难求。”

“对联中对于天下学子的激励和鼓舞,即便是与前朝的大家韩宇相比也是不遑多让啊。”

“依晚辈看来,孔院长您这次担任京玉书院的院长才真正是实至名归。”

孔宪华没有推辞,笑呵呵地接受了吴对他的高度评价。

想来他也是这样认为自己的,他的不推辞,是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

我在心里想着,京玉书院有这样一位心系家国天下的院长是一件好事,有他在应该能遏制一部分不正之风。

我们在亭子里也讨论了一些书上的观点和看法,宁云季也不像是试探我那样的心机深沉了。

他讨论起来也丝毫都不怯场,很是有种意气风发的感觉,让我们都对他有了更好的印象。

说着说着孔宪华也要去处理别的事情了,他刚上任院长,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去定夺处理。

他现在忙得很,就我们闲聊的这段时间,就有好几波人来找他。

最后,原本被我和宁云季甩在前院的傅明睿和周寻也来到了亭子里。

“我说怎么一转身,人就没影了,原来你们在这!”

傅明睿的大嗓门,我不用回头就知道是他。

他冲到了亭子旁边才发现亭子里还有别人,也发现了孔宪华也在亭子里。

见到这样的情形,孔宪华也就直接起身离开了。

告别了孔宪华,我们一行人又绕回了前院,这个时候在前院聚在一起讨论的书院的学生散了不少。

我们刚一走过来,就有很多学生围过来。

他们围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和步亦山说话。

见到这些人我的头都大了,幸好傅明睿把我拉到了一边,一起跟过来的还有周寻和宁云季。

见到步亦山被那些人团团围住,我不禁对刚才那一幕心有余悸,不由得对傅明睿问道。

“步亦山,他…在书院里一直都是这么受欢迎吗?”

傅明睿撇了撇嘴,唏嘘地说道。

“他呀,上回王明许那个家伙,把他的身份给说了出来,书院里这些学生就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