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开门迎战(1 / 2)

打仗是一个消耗战,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景华山来说,城内的人民有吃有喝,生活滋润。城外的士兵却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西北久攻不下,军队带来的粮草渐渐消耗差不多了,朝堂那边新的供给又迟迟没没有送来。

行军打仗,一般粮草不够的话是有几个办法的,还算有点良知的将领会拿着令牌,从附近郡县粮库调动食物。

凶残一点的,对附近郡县直接烧杀抢掠,

无奈的是,景华山将这两个办法都用了,

他是属于先礼后兵的类型,先是对附近郡县仓库征收粮食,发现效果不大,后面直接开始抢。

西北为什么被称为苦寒之地,就是因为穷,没有粮食啊。

顾淮对这场战争是属于有备而来,他将红薯种植的范围控制的很好,

朝廷士兵们待的城外,一律没有种植过食物,土地还是那么多贫瘠,食物依旧短缺。

将士们铆足劲搜刮半天,

发现别说食物了,那些村民们看起来都一个个面黄肌瘦,看见身材颇为强壮有肉的士兵,双眼发绿,恨不得上来咬一口,吃掉人肉。

有个副将蔫蔫的拿给景华山一支沙棘,“只有这个,这儿的人叫酸溜溜。”

景华山塞进嘴里,

呸,果然很酸。

多吃几口更饿了。

他气愤不已,却也没有办法,只能每天在外面守着,一点一点的想办法破开防御。

关键是朝廷那边粮食补给没有送过来多少不说,还颇为重文轻武,那些文官自己不上战场,不清楚形势险恶,每天只知道催催催,质问他是不是能力不行,西北如此荒凉之地,这么多天了还没攻下来,与他兄长比起打仗水平天差地别。

景华山被催的心慌意乱,差点气死,回了一本奏折,上面写的内容很不客气,大意就是,

催催催,自己怎么不上前线打仗,竟瞎指挥别人。

他本是为了发泄情绪,可这么一上书,朝廷竟然真的认真思考了一番,说要派一个文官,过来指挥战斗,

文官哪懂打仗?

景将军看完回信满脸晦气。

这厢端王府与朝廷的战斗久久僵持不下,而另一边,大齐内部发生了如此大的动静,自然是瞒不过其他几个国家的耳目,

与西北接壤的鲜卑一族,可能是觉得此时此刻终于有机可乘了,试图纠结人马前来侵犯,

最好给西北来一个前后夹击,吞并这块土地才好。

鲜卑一族蠢蠢欲动,

关键时刻,一个身穿锦缎,文质彬彬的大齐商人站了出来。

鲜卑与大齐的关系一向不是很好,可几个部落的首领却是对这位商人礼遇有加,

他在鲜卑族的地位很高,基本上与每个部落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经过一番紧密的会谈,几个部落首领共同得知了一个惊天消息,

什么?

一直以来在鲜卑贩卖盐巴,供的部落人能够吃上盐的人,竟然就是端王?

“你是端王的手下?”

身着锦衣的私盐贩子搓了搓手,淡定的表示,如果要打仗的话,西北以后将再也不会向鲜卑提供任何盐巴,他们会直接断供。

其中一个部落首领不屑道:“怕什么,我们一起攻打大齐,等成功夺下土地,还能缺了细盐吃?”

私盐贩子道:“能够制造出盐巴的并不是西北某块土地,而是要有细盐的提纯方法。这种方法大齐朝廷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换而言之,西北这么偏僻个地儿,想要以后吃盐无忧,你就算攻了下来也没用。

“况且,西北如今有钱有粮,你们能确认,出兵就一定攻的下来吗?”商人的眉毛挑了挑,视线从左到右,看向蒙古包里坐着的每一个个人。

鲜卑属于游牧民族,其内部势力是由一个个不同名字的部落组成的,他们和大齐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政权不像大齐的皇权一样集中,鲜卑政权比较分散,内部之间的政见并不相同。

比如现在,私盐贩子通过观察几人的表情,已经成功的捕捉到了好几个不同的意见。

显然,有人担心事情失败之后再也买不到盐巴,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

他的嘴角溢出几分笑容。

……

……

城外的将士们已经耗时驻扎了一个多月,西北仍旧没有拿下来,如乌龟壳一般的坚硬防御只浅浅的攻破了一个口子。

朝廷对这边愈发的不满,文官心思多,趁此机会有不少人弹劾景华山贪污军饷,

尤其是户部尚书,盯着国库里的钱脸色难看。

他这几天才发现,

国库里面比他想象的,还要亏空。

上一任准太子赵慕漓监国期间,挪走了一大笔的金子,用来买什么飞天散,

偷偷挪用的,买通了户部的某些官员,此前他压根不知道,直到现在着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