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尔早期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
苏美尔地区位于两河流域(伊拉克一带),处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击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松软,气候炎热干燥,虽然降水少而且集中在冬季农闲时节,但两条大河的定律泛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苏美尔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国家的地区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前,就不断有农业居民自两河流域北部的丘陵地区迁入当地谋生。他们具有长期农业传统,掌握了一定的水利灌溉技术的农民。他们最初在幼发拉底河及其支流的沿河地与沼泽地带建立了许多小型村社,利用定律泛滥的河水和沼泽地带丰盛的水草,芦苇及粘土,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开发了整个南部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化。
在氏族制度解体到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苏美尔历史上一度出现过军事民主制度,也就是所谓"原始民主制"。
王国兴盛
古巴比伦废墟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流经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产生过饮誉世界的两河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巴比伦文化,曾与古代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比肩齐飞。创造了数个奇迹。
发达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古巴比伦时代的科学以数学和天文最为发达,计数法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法。六十进位法应用于计算周天的度数和计时,至今为全世界所沿袭。当时的历法为太阴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一昼夜分为12时,一年分为365日。为适应地球公转的差数,已经知道设置闰月。古巴比伦人在天象观测方面的长期积累,使后来的新巴比伦人能预测日月蚀和行星会冲现象,并进一步推算出一年是365天6时21分32秒,比近代的计算只多了23分33秒。
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浮雕
在古巴比伦的泥版书上也有乘法口诀表。但汉字(包括数目字)单音节发声的特点,后来珠算口诀也承继了这一特点。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编纂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还规定保护孤寡等。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公元前15世纪,这时是穆迪雅国王统治的时期,他研究出了一套新的位算法,在国内通用,它使古巴比伦王国对河两岸的自由度、经济迅速发展。
两河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古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我们习惯上称“两河流域”。也有西方地理学家称之为“巴比伦尼亚”。
存在时间
公元前1894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闪族阿摩利人建立了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是汉谟拉比,他缔造了巴比伦国,并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大约在公元前1595年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希纳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南美和"金三角"齐名的地区堪称"罪恶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像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65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前16世纪初被赫梯王国所灭。
到了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国力强盛,这个平原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拥有流传最早的史诗、神话、药典、农人历书等,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19世纪初,阿摩利人首领苏木阿布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随后逐渐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前16世纪初为赫梯王国所灭。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世界上现今发掘最早的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学校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
阿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