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麦收(1 / 2)

那天来找张婶子的人并没有直接来庄子,而是跟张婶子谈了话并见了张浩之后直接就走了。

张婶子把张浩治疗的所有的事情都跟对方说清楚了,就像当时赵锦楠一样。

并没有夸大其词,是有活命的机会,但机会渺茫。

这位夫人张婶子前几年给扎过几次针,她的病情也是时好时坏。

比张浩强的是,人家是数一数二的有钱人家,家里专门养着专治心疾的大夫。

不仅如此,更是重金满天下找神医。

张婶子把人送走了,心事重重的。

后来跟赵锦楠唠叨这个事,张婶子作为患者家属特别有发言权。

做这个决定太难了,真是太难了!

一旦出现问题,自己内疚一辈子。

可是如果不治,眼睁睁看着亲人受罪,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那种滋味更难受。

自从张浩病好之后,张婶子开朗了很多,也愿意说话了。

经常说起张浩小时候的事情,比如他从小不能像别的孩子那样跑跳疯玩。

怕孩子无聊,就送去私塾读书。

就这样,张浩成了村里唯一认字的人。

当然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是为了孩子有点事干。

有钱了就买书回来,这样孩子不舒服的时候卧床可以看书解闷。

……

农忙的季节到了,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收麦子了!

周琛已经放出话了,村里多余的麦子庄子都收。

按照市场价,跟之前村民辛辛苦苦把麦子拉到城里去卖价钱是一样的。

不仅收麦子,农家自己种的其他农作物也收。

在庄子上做工的人都给放了假,让回家安心农忙。

农忙过后再回来,这几天周琛又重新做起了饭,照顾起了娘几个的吃食。

一家人去山上割野菜,回来喂家畜。

带着孩子们漫山遍野地跑,还能猎到兔子,野鸡之类的。

这天中午,俩人看着铃铛和兆儿午睡。

赵锦楠正在跟周琛说农忙过后,要做一次义诊的事情。

她要跟周琛沟通的是她要给人看病的事情。

“我要做大夫给人看病,男女老少在我眼里是一样的。明白吗?”

周琛点头,“跟医馆的大夫那样,把脉什么的?”

“不完全一样,像大壮的腿断了,只把脉就没用。”

“像张浩那样的,把脉也解决不了问题。下次再有这样的病人,让你进去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摇头,不看。

既然谈到这个问题,那就顺便把夫妻关系这个事也说了吧。

“咳咳……”

“嗯?”

挺长时间没看周琛脑袋里面的血块了,仔细瞅瞅看看数据有没有什么变化,小了一丢丢。

“最近脑袋疼不疼?有没有想起之前的事情?”

周琛有点纳闷,怎么突然问起这个,“没有。”

“好吧,要是脑子疼就跟我说,或者扎几针试试?”

想到自己脑袋上顶着那些长短不一的银针,还是算了。

“不用,不疼不痒的,不用管。”

“不扎就算了,要是想起来就跟我说。”

到时候咱俩就各奔东西了。

“咱们现在就维持这样的生活就好,不要有什么改变。至于以后会怎样等你想起来再说。”

虽然赵锦楠说的很隐晦,周琛听懂了。

那天晚上铃铛和兆儿跟着铃铛爹娘回家去住的,周琛想着孩子们走了,他俩是不是可以晚上睡一个被窝。

结果被孩儿他娘踢出来了,扔了一句“等你想起来再说。”

哎,这叫什么事啊!

被孩他娘搞得神秘兮兮的,周琛心里非常矛盾。

好似找回之前的记忆就要发生什么事情,难道他之前做过对不起孩儿他娘的事情?

就算他的记忆回来,他也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

老婆孩儿热炕头,孩子们每天开开心心地吃饱穿暖,还能读书认字。

孩儿他娘生活也很充实,学功夫练武艺,研究医术治病救人。

他练好武艺有保护家人的能力,把庄子杂七杂八的事情处理好,每天也是忙忙碌碌的。

他们和村里的人关系也越处越好,有事大家都互相帮忙。

这样的生活平淡又幸福,希望可以永远这样下去。

麦收的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下雨。

没想到雨还是来了,看天上的乌云,村里的老人讲这雨不能小了。

天气变化的太快了,早上还是晴空万里,过了没多大会,太阳就不见了,天空的乌云越来越多。

一看这样,周琛和赵锦楠也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地头。

帮着抢收,这可都是粮食啊!

今年的年头挺好的,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