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李绾第一次上朝(1 / 2)

这是大康新皇登基后第一次早朝,

百官们不敢不重视,早早就等在午门前(一般凌晨三点就来了),只等卯时(凌晨五点)城门上的钟鼓声响起。

先听到鼓声,百官们按照官职依次排好队,

等再听到钟声,百官们依次进入午门,来到金水桥南面,

先是武将,再来是近侍,然后是公侯,驸马什么的,再然后五府六部,最后是应天府和其他京城的杂职官员...

进来后,他们按照文东武西的方式站好,

进入午门后就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交头接耳了,而且要时刻注意仪态,

否则就会有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回头按规定惩罚。

过了一会儿,就听负责礼仪的太监,对着台下空地连抽三下鞭子,

文武百官们这才有序穿越金水桥到达太和门广场,站好。

然后乐队出来奏雅乐,李绾缓缓走进太和门的大殿内,落座,

负责礼仪的太监再次鸣鞭,这时候鸿胪寺“唱”入班。

文武官员一齐走进御道,文官 “北向西上” ,武官“北向东上”,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班),站在武将前面一点点。

按照鸿胪寺的口号指引,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

李绾昨日没注意,今日才留心看,

前面一排的勋贵队伍里,除了几个年迈的老人没有跪,

姬珏也没跪,一米九的大个子,

站在那真是鹤立鸡群,

她眼神闪了闪,没有计较。

再看看宽阔的大殿上,文武百官,声势浩大,

全在对自己跪拜,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权势是个好东西,难怪大家争的头破血流也要做皇帝呢。

跪拜结束后,百官们重新回到两边。

接下来就是鸿胪寺的人开始对出勤的大臣点名了,缺勤的记名,

回头要跟李绾奏报。

好在,没人敢在第一天就挑衅李绾,都乖乖的来了。

一切流程结束,早朝正式开始,

负责的大太监叫王金财,这人就是姬珏给她找的人,三十多岁,很是沉稳,也有气场,像见过大世面的。

扯着公鸭嗓,高声传话,“有本出班启奏,无本卷帘退朝!”

鸿胪寺卿身着四品绣云燕绯袍,手执笏板,轻咳了一声,率先出班,

对着李绾跪倒在地,“起奏陛下,三日内入京谢恩,离京请恩的官员人数总共有三人,还请陛下示下,是否要面见他们!”

说着,就把奏章呈给李绾的贴身大太监王金财,

王金财转递给李绾,

李绾展开奏章仔细看了一眼,随即下令,“宣江州知府董福早朝后来御书房觐见,其余二人免了。”

鸿胪寺卿眼皮微微挑了挑,他没想到,李绾第一天就会选择召见大臣,

眼尾微微扫了扫姬珏站的位置,这才躬身回道,“是,陛下!”,然后归位。

再来就是户部尚书上官仑了,他对于前姑爷被人篡位了,多少是心存不满的,

即便是真的娶到了潇湘阁的头牌,可是心头始终是憋着一口气的,

尤其想到女儿(皇甫承的皇后)给他传书的内容,写的悲戚无比,心里更不是滋味儿了。

于是第二个出列,一本正经,

“起奏陛下,今南方遭遇水患,南方四府已经提前奏请免去今年的赋税,并希望朝廷可以拨款帮他们赈灾,还请陛下意,户部要如何做!”

其他的几部尚书,还有一些重要文官心里都在嘀咕,这个话题早在皇甫承当政的时候,不是就讨论过了吗?

当时皇甫承是建议说,让他统计一下受灾的详情,和实际需要的赈灾银两,这上官仑怎么又提起来了?

百官们秒懂,这恐怕是在为难新帝呢!

你看上面这位,不光是女子,还很年轻,听说才十六岁,

一个十六岁的闺阁小姐,问问掌家管院的事,可能还略知一二,

这种国家大事,怎么可能会知道?

这不明显给下马威吗?

姬珏立在一边,站的笔直,面上没有表情,

但是眼里的刀子,已经在上官仑的头上盘旋...

李绾没觉得是在为难她,只当是就事论事,调出现代灵魂脑子里的信息,

随即脱口而出,“上官大人,请你先做两件事:第一,告知我免去四府赋税,对整个国家明年有什么影响;第二,告知我赈灾的明细,具体什么原因,需要多少银两!”

跪在下面的上官仑都蒙了,他没想到这个女人,脑子还挺清楚,

居然轻轻松松就把锅甩了回来,就要思索托词拒绝,

李绾仿佛看出他的心思,根本不给他机会说不,

表情十分严肃,声音冰冷,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