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秉阳“吞声忍气”的走到28号床前(药味难闻的令人干呕)。
一位中年妇女疲惫不堪的倚靠在床边的墙上,她已经是憔悴的不像人样,那双缝眯的眼哭过,红肿让人感到害怕,不知道曾多少次伤心痛哭,也不知道流少多少泪水,当见到记者再次来访的时候心中略微的有些激动,却无言以表。
谁都知道,因照料躺在病床上的孩子她已数日未眠,在她的脸上,除了悲痛和焦虑不安之外,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母亲伟大的爱。
当时,成秉阳全然被眼前的一幕惊住了,不知道说些什么,也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一刻,仿佛心被人取走又夺回来一样,心灵触动不已。
在过来的途中,成秉阳简单的看了一些对于少年之前的相关报道,并对此也有所了解,很巧的是,少年和他一个姓,并且也是常台县人,莫名就有一种亲切感。
一瞬间,似乎被病房的怪味熏的泪珠在眼中打转,他强忍住了不让眼泪跑出眼框,好一会儿是呆木的看着病床上15岁的少年,少年整个人被包裹的像一个木乃伊,一条腿锯掉了三分之一。
他实在忍耐不住这种深感痛心的沉默,并主动和男孩子的母亲用乡里话交谈起来,据她所诉;15岁的男孩名叫成少华,一家人是常台县龙里镇成家村人。
成少华从小就生活在十分贫穷的家庭,甚至是初中没读完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13岁起就在家种烤烟,插秧、收割等等。
村里人都夸他能干,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就是因为这样一个勤劳、懂事的孩子,而且还这么年轻,正是读书学知识的时候,父母亲不忍让他在家干农活,曾借钱为他找了一家学校,他却不愿意去。
后来,父母又让村里人带他去外面打工,至少可以在外面学门技术,长长见识,学了手艺后,自己也有能力养家糊口。
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没出去多久,又回到了家中。这已经是第三次送出去工作了,成少华也多次拒绝父母的用意,在他心里总放心不下家里的父母,想多帮衬些他们干点农活,不想让父母太辛苦,想早点肩负起家中的重任。
而这一点,恰恰又和成秉阳的心思很像,他不时觉得,眼前的这位少年,简直就是另一个版本的自己。
成少华母亲哽咽着说:“我那天到屋里炸猪油,我儿子就对我说;‘妈妈,让我来做,你去忙别的事吧!’
我当时哪里知道,像炸猪油这么简单的事,却给他带来了一场火灾,就好像上天有意已安排好的一样,等我回到家里,那一窝不到一碗的猪油在那里没一点事,我儿子却烧成这个样子……”
那时候,很多地方还没有普及吃植物油的习惯,在农村,多数家庭依旧是以炸猪身上的肥肉产油,用来烧菜,条件差一点的家庭,甚至连猪肉都吃不上。
作为日常的食用油,制作过程其实特别简单,但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几乎断要了少年的命。
在抢救的过程中,已经花费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可这对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一种残酷的“生命与金钱追杀”。
成少华似乎也意识到家里是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来为他治病,感觉自己伤势实在太严重性,在绝望无助之下,便强求舅舅为他写下《绝笔书》,在《绝笔书》上他提到了放弃治疗与捐向自己的遗体,除此之外,并断绝与父亲的血缘关系。
而这一点,却无意间被新闻记者得知了,便以此作为新闻题材进行报道,当然,也是通过新闻报道,也引起了不少社会人士献出爱心,纷纷捐款,可因医疗费太多,仍是杯水车薪,所以更需要得到新闻记者的帮助,眼下就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不得不想抓牢。
正聊到《绝笔书》之时,突然从成秉阳的身后走来一位四五十岁的盲人,他被一位年轻人搀扶到成少华的母亲面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百元钱,亲手交到了她的手中,热心的慰问成少华的病情,安慰他一定要好好的活下来。
此刻,母亲的露出了一丝温暖的笑脸,连声答谢了这位好心人。
在场的每一位却被这一幕感动的潸然泪下,成秉阳也从身上掏出了身上所有的现金递到了成少华母亲的手中,并祝愿少年早些好起来。
这一刻,彻底把他的心烧着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盲人都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从整个过程中,并不是演戏。
而是真真切切的就发生在眼前,也许是这个盲者大叔对成少华的遭遇感同身受,也许是他在黑暗的世界里,一直是通过耳朵去捕捉光明,才让他坚持的过着余生。
很显然,盲大叔自己的生计也是很拮据,也很难创造收益谋生,却如此慷慨,远远超越了大多岁人的心灵,无论是盲大叔,还是残腿的成少华,在成秉阳的心目中,他们都拥有世上最美的心灵。
成秉阳下班回到住处。
他起草一篇关于《15岁少年的绝笔书》文章,在文中他曾这样写道:“回想起那一幕,我的泪水无法再容忍我的眼睛,不住地往外流。泪水如同泉水般的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