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易郁的愿望(1 / 3)

林炎连着几日都在研究王家湾的织布产业,这个村庄的几个大户借助祖辈留下的产业和技术经营着布匹制作的生意,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替他们做工,村庄被运转成了一个大的纺织工厂,梁帝为鼓励这一典型,派林炎将王家湾全年上交税款的百分之十奖励给了王家湾。

虽说是一件好事,可是真正要发放奖励时,倒让村长犯了难,十万钱对于一百人口的村子来说是一笔非常不错的奖励,若是平均发放,平摊下来每人可以得到一千钱,相当于一个纳钱人一年的纳钱数的五倍,按梁朝法令规定,无论男女,从十五岁到五十岁期间,每人每年需向国家纳钱两百钱。

看了王家湾的状况时,林炎心里也犯了难,虽然这个村子一年创造的收入非常多,可是它存在一个“发展地区”的通病——贫富差距严重,理想世界里面的一部分富人带着穷人富起来的想法并不是结合实际的,准确来说,这样的想法是非常与人性相悖的,富人只会变本加厉的剥削穷人,而不会将自己辛苦累积的财富与人共享。

如果这笔钱用直接发放的形式给到村民,那这笔奖金的发放将失去它的意义,梁帝要它去刺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

林炎带着疑问回到了官邸,吃过晚饭后回到书房里翻看着书籍,想寻求一些破解的方法,他只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真要让他短时间内想到良策,他也没有办法保证。

门外响起了敲门声,易郁端着药进来了,“药熬好了。”

“嗯,我马上喝。”

易郁放下汤药正欲离开,林炎叫住了她,询问说:“一大笔钱奖励到村庄里,如何绝大部分地覆盖到有劳动积极性的人,并且刺激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易郁想了想,问道:“多少钱?”

林炎补充道:“十万钱,村子里有接近一百人,粗略平摊下来一个人可以得到一千钱。”

易郁在心里换算了一下一千钱差不多是现代的300多元,直接发到手上确实可以解决好几个月的生活,但是却并没有长远性,于是问道:“这笔钱放在一起还算可观,可是分摊下来便做不成什么事情,你现在不知道如何把这笔钱用好,对不对?”

林炎认同地说:“对,就是这个意思,怎么调动积极性,这是我很头疼的事情。”

易郁看着林炎手里端着的汤药,干的药材兑了水熬成了治病的药汤,这笔资金不就如同水,村民的技艺就如同药材,两者要合理地结合才能生成有用的产出品,这么想着,她脑袋里蹦出了一个想法:投改股,投资改成股份的形式吸引村民入股,通过加杠杆的形式保证投资稳妥和利润。

“林炎,可以把这笔钱按照一定的比例稀释成股份,形成合作社式的经济,这十万钱按照1:1配股,200钱是下限,2000钱是上限,上限和下限的比例是1:10,投资200钱,实际价值便是400钱,这是变相的将资金奖励给了村民。”易郁一气呵成的说完。

林炎认真地听着,眼里不时闪着光芒,在经济发展方面易郁的想法总是能很好地结合实际,她甚至不知道村庄的情况,便能提出这样好的方法,“问题是如何让他们主动的加入进来?”

易郁思考了一会儿说:“时间空间不同,但人性永远是一样的,又便宜赚没有人会不去追随,同时为确保效率,可以在这个政策出台后限制一个时间,你想想“国债、股票”这些个概念刚刚在深圳问世的时候,万人排长龙的画面,就不会担心这个问题了。”

林炎点点头说:“确实有道理,我相信这个门槛值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易郁补充说:“即便达不到,他们也是会想办法的,明面上的协议之外地下也会有协议,可能几个人一起凑一股,而后再进行分成,都是有可能的,每个人面对利益时内心都会翻腾。”

林炎静下心来将易郁所说的整理在纸上,又询问了一些细节,期待着现代精神文明与古代精神文明之间碰撞出正向的火花,这样的方式如果运行成功,在项目的一开始就可以再吸纳十万钱的资金,这样一来,“合作模式”会很好的激发参股人的工作积极性,人们为自己工作,干起活来也会更加的投入。

易郁离开书房回到房间里,从柜子里拿出小静下午交给自己的字条,上面是小静这几日找烈族的朋友收集来的有关那个屋子里住着的女人的信息,她是十日前随其父来到的泰安城,名字唤作清洛,她爹和林老爷之间往来了几次后将她托福给了林老爷便离开了,后来林老爷就将其安置在了那间院落里,然后便带林炎去了,后面的事情易郁就知道了。

小静下午的时候猜测清洛是林老爷给林炎找的小妾,这一想法很快便被易郁否定了,虽说林老爷平日里对她的关心不多,但也没有变态到替儿子找小妾,何况她也没有犯什么错误,听林炎的口风,她现在对林老爷还是有用的人。

易郁的极力否认一方面是在安慰小静,一方面也是在安慰自己,她将那些话说出来的同时也是在让自己宽心,虽然她相信林炎,可是